大學生《精神現(xiàn)象學》讀后感1200字
在迄今為止的中文海德格爾研究中,他關于“存在”、“本有”、“語言”等問題的原創(chuàng)性思想一直受到重視,而隱藏在這些思想背后的哲學思想史的“痕跡”或“源頭”則有時模糊不清。換言之,人們在凸顯他思想突破性的同時,忽視了這種突破性與歷史的傳承關系。最近以來,這種狀況有所改善,回到海德格爾思想的源頭開始引起學界重視。他的基督教—現(xiàn)象學之源得到詳細研究。他與亞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關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明。但他與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的關系則一直晦暗不清。人們在強調海德格爾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毀滅性批判時,往往很少注意到他與黑格爾哲學之間的關聯(lián)。在這兩者之間,在古典哲學與現(xiàn)代哲學的轉換之中,人們看到的斷裂性往往要多于連續(xù)性。 思想任何時候都不是無源之水。為了回溯海德格爾的“源”,本文將首先回顧海德格爾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系列哲學史講座,力圖揭示他是如何在西方哲學史中尋找自己的思維定向或突破口。然后以他在1930/1931年的“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講座(GA32)的“序言”部分為藍本,談談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思想關系。我們將看到,在哲學應該面對的問題、絕對知識與經(jīng)驗的關系、認識如何起始等方面,他與黑格爾有“親緣”關系,有時甚至選擇與黑格爾站在一邊,并且與當時的現(xiàn)象學立場拉開距離。 近年來,隨著《海德格爾全集》的陸續(xù)出版,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思想交集初露端倪: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多次提到黑格爾;1930/1931年冬季學期開設了“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講座;1938/1939年,他嘗試著寫作《黑格爾》(GA 68);1942/1943學期的講課中他再次以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尤其是其中的經(jīng)驗概念,和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為主要題材,并在小范圍的朋友圈就這兩題目做過報告;1950年出版的《林中路》收入《黑格爾的經(jīng)驗概念》一文,基本是對《精神現(xiàn)象學》“序言”部分逐段的解讀;1959年在一個研討班的活動中發(fā)表《黑格爾與希臘》(法文),并在1960年以德文首次出版,可見他對此文是重視的;此外,他在“德國唯心論與當代哲學問題”的講座中,也以較大篇幅論述了黑格爾哲學。 總體來看,海德格爾在和哲學史人物打交道時態(tài)度是有區(qū)別的:第一,對希臘古典哲學中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他夸贊有加,把他們解讀得比實際更強大,然后在和他們的對話中加進一些自己的“武斷”理解。第二,對20世紀30年代前后正在流行的新康德主義,尤其是以胡塞爾為代表的現(xiàn)象學思潮,他在1927年前是有所“認同”的,但在30年代的系列講座中,明顯持批判態(tài)度,認為他們回避了哲學基本問題,沒有面對思想的“實事”,滿足于哲學作為方法論和局部真理。第三,對德國古典哲學中費希特和黑格爾以來的傳統(tǒng),他認為方向是對的,只是囿于某種時代局限,黑格爾想用“辯證的”改造來跳出這個怪圈,不過沒有成功。第四,對尼采他早先贊揚,認為他向舊形而上學發(fā)起進攻,但后來多談尼采的不足,認為他倒在進攻的路上,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