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醉翁亭記》詩意賞析
環(huán)滁(1)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3)。山行(4)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5)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6),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7),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8)。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9)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10)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12),云歸而巖穴暝(13),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14)。野芳發(fā)而幽香(15),佳木秀而繁陰(16),風(fēng)霜高潔(17),水落而石出(18)者,山間之四時(shí)也。朝而往,暮而歸(19),四時(shí)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20)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21),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22),山肴野蔌(23),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24);射者中(25),奕(26)者勝,觥籌交錯(cuò)(27),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28)白發(fā),頹然(29)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30)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31),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3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33)歐陽修也。 [注釋] (1)環(huán):環(huán)繞。滁(chú除):指滁州城,今安徽省滁縣。 (2)林壑(hè賀):樹林和山谷。 (3)“望之”二句:望去樹林茂密而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蔚(wèi衛(wèi))然,草木茂盛的樣子?,?láng狼)琊(yá牙),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4)山行:沿山路而行。 (5)潺(chán纏)潺:流水聲。 (6)峰回路轉(zhuǎn):山勢曲折回環(huán),路也隨著轉(zhuǎn)彎。 (7)“有亭”句:有個(gè)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展翅欲飛似的,高踞在泉水之旁。翼然,鳥張開翅膀的樣子。臨,居高臨下。 (8)“名之”二句:給亭子題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醉翁”的名字來給它命名的。名,作動詞用,取名。太守,即郡太守,秦代郡的行政長官。宋代行政區(qū)劃有州無郡,州長官稱知州。這里稱太守是沿用舊名。 (9)飲少輒(zhé哲)醉:喝一點(diǎn)就醉。 (10)乎:同“于”。 (11)“得之”句: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若夫:他轉(zhuǎn)連詞,相當(dāng)于“說到那”、“至于”。日出而林霏(fēi非)開:太陽一出來,樹林的霧氣就散了。霏:云氣。 (13)“云歸”句:煙云聚擾來,山谷就陰暗了。 (14)“晦(huì會)明”二句:或暗或明,隨時(shí)變化,這是山間早上和晚上不同的景色??!晦,昏暗。 (15)“野芳”句:野花開了,發(fā)出清幽的香氣。這是寫春季。芳,指代花。 (16)“佳木”句:美好的樹木吱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這是寫夏季。秀,發(fā)榮滋長。 (17)風(fēng)霜高潔:即“風(fēng)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這是寫秋天景色。 (18)水落而石出:這是寫冬天的景色。 (19)“朝而往”二句:早上入山游賞,晚上返回。 (20)負(fù)者:肩負(fù)東西的人。 (21)傴(yǔ語)僂(lǚ呂):俯身躬背的樣子。指老年人。提攜:指被人攙扶的小孩。 (22)泉香而酒洌(liè列):泉水香甜而酒味清涼。洌,清。一作“泉洌而酒香”。 (23)山肴(yáo 搖):用山中禽獸作的菜,即野味。肴,葷菜。野蔌(sù速):野菜。 (24)“宴酣(hān)憨”二句:宴會中痛飲的快樂,不在于用音樂來助興。酣,喝酒喝到高興的時(shí)候。絲竹,弦樂器和管樂器,這里代指音樂。 (25)射者中(zhòng眾):投壺的人投中了。射,指投壺,古代的一種游戲。把箭投入壺中,以投中多少決勝負(fù)。 (26)奕(yì義):指下圍棋。 (27)觥(gōng工):用犀牛角作的酒杯。籌:酒籌,行酒令時(shí)用來決輸贏的竹制籌碼。交錯(cuò):雜亂。 (28)蒼顏:蒼老的面容。 (29)頹然:這里指醉后昏然欲倒的樣子。 (30)已而:過了一些時(shí)候。 (31)陰翳(yì義):樹木枝葉茂密成蔭。翳,遮蓋。 (32)“人知”二句: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而感到快樂,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獨(dú)特的樂趣(指太守為人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前一“樂”字用為動詞,有“得到樂趣”的意思。其樂,指滁人的快樂。 (33)廬陵:即吉州,今江西吉安縣,歐陽修的家鄉(xiāng)。 [譯詩、詩意]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特別的美。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gè)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山勢曲直,路也跟著彎轉(zhuǎn),于是就可以看見在山泉的上方有個(gè)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字的是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太守和賓客們在這里飲酒,喝一點(diǎn)點(diǎn)就醉了,而且年紀(jì)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gè)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飲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間。這山水的樂趣,是領(lǐng)會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當(dāng)那太陽出來以后,林間的煙霧逐漸散開,到傍晚云霧凝聚,山谷就昏暗了,這明暗的變化,正是山間早晚的景象。野花盛開,幽香陣陣;林木繁盛,枝葉成蔭;天高氣爽,秋霜潔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象。早上出去,晚上回來,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至于那些背著東西在路上邊走邊唱,走累了在樹下歇歇腳,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應(yīng),拉著老人和孩子,來來往往不間斷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我們在溪水邊上捉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隨意放在地上。著這就是太守的宴會。宴會歡暢盡興,不在乎有沒有音樂。投壺的中了,下棋的贏了,于是舊杯和籌碼遞過來遞過去,有的站了起來,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鬧鬧的,是諸位賓客。那個(gè)面容蒼老頭發(fā)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們當(dāng)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過了一會兒,夕陽要落山了,人影散亂,太守回去了,賓客們跟隨著。樹林漸漸暗了下來,鳥兒在樹林上上下下地叫著。游人離開了,鳥兒開始高興了。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而不知道人們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樂自有他快樂的道理。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記敘下這快樂,那就是太守了。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 [賞析] 講解-層次分析 第一段: 1、一起筆,僅用“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鳥瞰全景。過去有人買到歐陽修《醉翁亭記》的草稿,看到原稿說滁州四面都有山,用了幾十個(gè)字,后來改定,僅“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這一句歷來被譽(yù)為錘煉字句的典范。作者從大環(huán)境、大背景寫起,然后突出寫西南諸峰,因?yàn)槟抢锪舟钟让馈?br /> 下面再把范圍縮小,突出介紹那蔚藍(lán)而深秀的瑯琊。再往下,視野推前,由俯及仰,沿山路而上,先寫聽覺,漸聞水聲潺潺;接寫視覺,有泉瀉出于兩峰之間。介紹:釀泉也。 繼續(xù)前進(jìn),峰回路轉(zhuǎn),突然出現(xiàn)一個(gè)翼然臨于泉上的亭子的特寫鏡頭,這鏡頭不是平攝,而是由下向上仰攝的。在此點(diǎn)題:醉翁亭也。 這一層用最經(jīng)濟(jì)的筆墨和最集中的畫面把作者想要突出的重點(diǎn)(山、泉、亭)盡收眼底,輪廓分明,眉目疏朗,方位清楚,從大到小,由俯及仰,自遠(yuǎn)而近,一步一步地把讀者引入佳境。同時(shí)把下文“朝而往,暮而歸”的游覽路線具體交待清楚,為下文寫人的活動布置好了環(huán)境。 2、亭的得名。緊接點(diǎn)題,說明建亭者和名亭者。只說取名的是太守,伏下一筆,而把“廬陵歐陽修也”留作全篇的結(jié)句。這樣既使文章曲折有致,也顯出作者表面的閑逸和內(nèi)心的深沉。“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寓之酒也”,進(jìn)一步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lián)系起來,突出了一個(gè)“樂”字,為下文的發(fā)揮作好鋪墊。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若夫”表示另提一事,使第一、二段有機(jī)地聯(lián)系起來。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描繪出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日出”是朝,“林霏開”是明,“云歸”是暮,“巖穴暝”是晦。出、開、歸、暝四字,準(zhǔn)確而生動地寫出了瑯琊山有晦有明,交替變化的朝暮景象。 下文接著概括了山間四季的不同風(fēng)光?!耙胺及l(fā)而幽香”,“野”點(diǎn)明在山里,“芳”、“香”寫出了春天。一個(gè)“發(fā)”字,顯出盎然生機(jī),使人嗅到一股幽香?!凹涯拘愣标帯保瑢懗鱿奶鞓淠镜挠粲羰[蔥,“秀”字突出了樹木的秀麗神態(tài)?!帮L(fēng)霜高潔”,即風(fēng)高霜潔,天空的寥廓和山間草木上的霜花相互映襯,寫出了一派秋色?!八涠觥保瑒t是冬天的特有景象。一季一幅畫面,都緊緊抓住山林泉石的特點(diǎn),和上文的環(huán)境介紹密切呼應(yīng)。 從“朝而往”到“樂亦無窮也”四句,是小結(jié),作者直接抒發(fā)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因?yàn)槌核臅r(shí)是無窮的,所以景不同而樂亦無窮。這是上一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用樂作為抒情的主線。 第三段:寫人游瑯琊之樂,分為四層。 1、滁人游。到此把文章推進(jìn)一層。由前面的寫景轉(zhuǎn)到寫人,背著東西的人邊走邊歌,可見樂在其中;行路人在佳木繁陰之下休息,確實(shí)心曠神怡。不直接寫老人小孩而用“傴僂提攜”,把彎腰駝背的老人挽著走的小孩的特征刻畫了出來。前呼后應(yīng)往來不絕,寫出了踴躍熱鬧的場面。只寫游而不寫樂,但讀者卻可以感觸到歡樂的氣氛。先寫游人,既是從亭外的大環(huán)境寫起,也流露出了愿與民同樂的心愿。 作者是被貶到滁州來的,但以自己的才能與政績,使滁州人民樂于山野之間,這樣寫來既有真正自得之樂,也含蓄地表露了有才能和抱負(fù)而遭貶謫,在失意之中而又可自*的復(fù)雜心情。 2、太守宴。瑯琊山有佳木、溪流,這里專門寫太守就地取材,以肥魚、冽酒、山肴野蔌宴客。從上文寫滁人游的大環(huán)境,一下子收縮到亭子里邊筵席陳設(shè)的近景鏡頭,雖是記敘事物,但充滿了超脫于塵俗的歡樂之情。 3、眾賓歡。圍著筵席的眾賓是在鬧中取樂,雖然沒有絲弦竹管的音樂,但是有投壺、下棋的游戲,“觥籌交錯(cuò)”,可見酒喝得歡暢,坐著的或站起來的都在高聲玩笑,在太守面前無拘無束,寫出了太守與僚屬之間的良好關(guān)系。寫的雖是眾賓的歡樂,但透出了太守內(nèi)心的欣慰。 4、太守醉。特寫鏡頭?!吧n顏白發(fā)”,寫出太守形象,(其實(shí)歐陽修本年僅三十九歲,絕對不會“蒼顏白發(fā)”)“頹然”,寫太守醉醺醺的樣子,與前面“飲少輒醉”相呼應(yīng)。這兩筆形神俱備的速寫,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環(huán)境及眾多人物的中心,非常醒目。 第四段:寫宴散人歸。 用“已而”承接上文表示過了一些時(shí)候,照在山間的夕陽映著回去的人們。散亂,歸,從,去,精確簡練而形象地寫出了宴散和賓客隨著太守回去的情景。人們已興盡而返,飛鳥也得享山林之樂,盡情地在樹林陰翳之中飛鳴了。 文章到此順勢來一個(gè)轉(zhuǎn)折,一層深似一層地抒發(fā)情懷?!叭欢蔌B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這句是陪襯,目的是突出下句:“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游人之樂,前文已記敘得很具體了,但太守之樂卻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沒有坦露胸懷,掏出真實(shí)的思想,只是含蓄地說: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之后能寫文章記敘這種樂趣的,只有太守一人。這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前后呼應(yīng),并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lián)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dá)了作者內(nèi)心復(fù)雜的思想感情。 個(gè)人仕途失意固然可以寄情山水,但那只能強(qiáng)顏歡笑,而歐陽修在滁州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能,短期內(nèi)已得到百姓安樂的政績,這證明朝廷對他的排斥打擊是多么不公正。 作者在公務(wù)之暇,帶著眾賓客,流連宴飲于山水美景之中,這樣雖然也排遣了失意郁悶的心情,但他的感情到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這就是人們“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深刻含義。 結(jié)尾用一個(gè)答問句補(bǔ)敘“作記者誰”,文章戛然而止,突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而且與全文從大到小,最后突出重點(diǎn)的寫法一致,顯得富于情趣。 作者寫《醉翁亭記》的思想感情是復(fù)雜的。由于政治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內(nèi)心不免有抑郁之情;寄情山水,于宴飲酒酣之中與民同樂,縱然可以排遣一時(shí)心中的郁悶,但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情懷總難拋卻,所以才有“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感嘆。 宋仁宗慶歷五年(一○四五),參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nèi)心抑郁,但還能發(fā)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fēng),取得了某些政績?!蹲砦掏び洝肪蛯懺谶@個(gè)時(shí)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gè)“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fù)雜曲折的內(nèi)容。一則暗示出一個(gè)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dāng)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jīng)常出游,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xiàn),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 本文是山水游記,但抒情氣氛很濃。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蘊(yùn)藏在風(fēng)景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當(dāng)中。為了增強(qiáng)風(fēng)神情韻,通篇采取說明句式,共用二十一個(gè)“也”字,造成一種從容婉轉(zhuǎn)的詠嘆句調(diào)。在寫景和敘事上,文章寫得既明晰簡潔,又豐滿生動,勾劃了一幅色澤鮮明、聲態(tài)畢現(xiàn)的圖畫。它的層次利落分明,自遠(yuǎn)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鮮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語言的概括準(zhǔn)確,自然流暢,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滯,以及音節(jié)的響亮和諧等,都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風(fēng)格。 整理:zhl201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