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拉姜色》觀后感
文/王贊贊 結(jié)論:沒有達到我的預(yù)期,結(jié)尾有些倉促。 整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故事沒有宏達的布局,劇情的推進也是靠細微處轉(zhuǎn)換,但是卻似乎有某種游絲牽引著觀眾跟著它前行,就像是跟著主人公一路朝拜至拉薩。 這根游絲就是愛與包容。之所以感覺它沒有達到我的預(yù)期可能就是因為它太真實,沒有高于生活的虛幻部分。以下是給我留下印象的亮點: 1. 兒子和女主的疏離 女主原配丈夫因病去世,女主再婚和男主一起生活。因為男主不能接納女主兒子,故而兒子在女主父母家生活,女主和男主一起生活并照顧男主的父親。故事的起點是女主夢到原配丈夫,因自己病重故踏上朝拜拉薩之旅完成配原配丈夫一起去拉薩的心愿。 出發(fā)前回到娘家看望父母和兒子,但兒子卻和她疏離許多。這世上再真的感情也會被距離和時間所淡化,所以就像是種一棵樹,養(yǎng)一盆花,感情似水澆灌,無需太多但要保持合適的頻度。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通訊便捷了,于是也容易讓我們把遠距離的通訊當作感情滋養(yǎng)而忽略了見面的重要性。幾年前意識到這一點時便定了原則:摯友一年至少碰面一次。 2. 沒有信仰的逃兵 男主要需要留下來照顧父親,所以女主的步行朝拜就和另外兩個同鄉(xiāng)女孩一起。同伴女孩們先搭車到5公里外搭帳篷燒水,然后等待女主一天步行朝拜抵達匯合。但行程未過半時,這兩個女孩就做了逃兵,失了信守。這讓我想到了在每個人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總是會遇到很多懷抱同樣夢想的人。在起點上大家似乎很容易結(jié)伴同行,但走著走著,而且是沒走多遠的距離就散了。 結(jié)伴同行這件事實際很難,沒有堅定的信念和極度渴望的共同目標幾乎無法達成。所以,更多的時候,追夢人是孤獨的,而看明白了同行者本來就是低概率發(fā)生的,那么心里也就釋懷一大半。 3. 熱心的同族人 決定一步步朝拜至拉薩是一個很重的承諾,一旦開始就要完成,否則會被同族人恥笑而無法活的有尊嚴。所以,在這條朝拜路上大家都有種默契,會熱心地幫助這些虔誠的朝拜者。印象很深的是行至過半時,女主病死的那個地方,附近村子里的人會讓他家的孩子每天給送熱水還有奶茶。女主病故后也積極幫助男主料理后事。因為他的父親生前也是朝圣者。 這讓我想到了日更者這個群體。當你決定開始日更時,就是踏上了你的朝圣之路。不要想著一步登天,每一天的寫作都像是女主每一步的朝拜,騙不了自己,踏踏實實一步一心地緩慢前進才能在心里沉淀信仰。對于日更族而言,這信仰就是理想與自由,通過寫作打磨自己的心智,磨礪自己的品格,鍛造自己的品性,讓自己成為一個配得上財富自由和精神自由的人。 這可能會是一部小眾電影,但是在商業(yè)電影中卻因為真實而顯得鶴立雞群充滿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