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of pi影評
life of pi影評(一) 還原故事的真相:少年派毫不奇幻的殘酷漂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聽來是奇幻冒險的視覺大片,看過了則更是感嘆大飽眼福。這并非3D效果運用的最好的一部電影,但炫目的視覺效果,使整部電影渾然天成絲毫沒有做作綴余之感。整部電影敘事雖無太大的情節(jié)波動,但其情節(jié)之間的起承轉合并加上絕妙的攝影及特效依然讓人十分震撼。 Pi是一個生于印度并且同時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親經(jīng)營著一個動物園,所以派從小就了解動物的習性……坦白說,這個故事的開頭并不算吸引人,混合著宗教信仰的一個少年的成長經(jīng)歷。不過隨后劇情正式進入到“奇幻漂流”。派舉家遷往加拿大,與他們同船的還有動物園的動物,Pi的父親想把它們帶到異國他鄉(xiāng)賣個好價錢。但是動物園園長一家經(jīng)歷了一次類似泰坦尼克號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難。Pi僥幸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與他同處一艇的還有一條鬣狗、一只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老虎又殺死了鬣狗。接下來這個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對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無法戰(zhàn)勝老虎的Pi最終選擇與它一起面對漂流生活。7個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魚捉蝦,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飽老虎,也讓自己活下來。當然,這場漂流也遇到了暴風雨、鯊魚的襲擊以及各種精彩而血腥的險境。在Pi與老虎所剩的食物耗盡后,陷入絕望的他們已準備從容赴死。但奇跡的是他們隨著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島嶼。在短暫的停留休整之后,他發(fā)現(xiàn)這兒是個食人島。驚恐的Pi與老虎再次開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灘上獲救,那只老虎卻頭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是如果這部《少年和老虎海上歷險記》情節(jié)發(fā)展到此為止,確實只是乏善可陳的無力寫一篇影評了。但是直到少年派講出最后那個所謂杜撰出來的第二個故事之后,往復的鏡頭便一幕一幕在腦海中閃現(xiàn),之前的所有好像并無深意的打趣的細節(jié)都成為了伏筆,使這整個故事融會貫通的串聯(lián)起來,打破了原本充滿和諧和愛心并且奇幻的冒險故事,而只一個有些殘酷無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現(xiàn)在眼前。 讓我們先從電影的結尾說起。當派與兩個日本的公司代表講述了他的奇幻冒險之后,兩個日本人并不相信且視為兒戲,并希望派講出一個沒有動物,沒有小島,沒有狐鼬的真實故事。然后派講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海上求生記——其實,救生艇上并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親。廚子先后殺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殺死了母親,最終派忍無可忍同樣殺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現(xiàn)實是,最終只有Pi活了下來。這個故事伴隨著兩個日本人驚恐的表情講完了,也許我們理所當然的會以為他們會選擇這個第二個故事。但是當采訪Pi的記者打開當時事件的檔案時,寫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這只動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這樣一句話,顯然他們采用了第一個不那么殘酷而殘忍的故事。接著Pi又問來訪的記者,這兩個故事,你相信哪個?記者說,有老虎的那個(第一個)。Pi回答:所以你跟隨上帝。 當故事講到這里的時候,相信很多觀眾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個故事中的四個人與第一個故事中的四個動物是一一對應的。此刻導演擔心觀眾不能聯(lián)想到其聯(lián)系,還讓采訪Pi的記者此時發(fā)問以一一對應:水手是斑馬、廚子是鬣狗、猩猩是母親、而Pi自己是老虎。也許可能你還不能接受第二個殘酷的故事,但是導演在講述第一個故事發(fā)生的過程中已經(jīng)數(shù)次暗示我們,第二個故事才是真是發(fā)生的:1、大船遇到風暴,當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國船員用漢語大喊“斑馬!斑馬!”后,斑馬跳進了救生船。此處暗示中國船員的角色對應。2、當Pi的母親想換素的菜品時,廚子表現(xiàn)的極為惡劣戲謔,剛好符合鬣狗窮兇極惡的品性。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幫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幫助下上船。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現(xiàn)反撲了鬣狗。這與第二個故事中Pi的母親被廚子殺了之后Pi終于忍無可忍殺了廚子的出場順序一致。 如此看來,我們知道了第一個故事就是現(xiàn)實的隱喻,它含有兩層:一是對真實事件的隱喻,二是經(jīng)過自己的感悟而升華出對人性思考的隱喻。這第二層便是電影的核心,也是導演和主人公想要表達的核心。 先說說PI這個名字。它代表了無窮數(shù)位的無理數(shù)。當他在最后一節(jié)數(shù)學課上寫了整整三個黑板的π值的時候,學生和老師們都在歡呼,每增加一個數(shù)字都代表了一個成就,而這就是人類的衡量文明進步的標志。如他父親所說,科技帶領人類在這幾百年取得的成就抵得上信仰于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成就。而在這個成就之上,影射的則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就像π值的無窮盡一樣。與此處對應的隱喻還有Pi小時候聽到的那個神話,那個神張開嘴就是整個宇宙。這個隱喻同樣出現(xiàn)在他看到了鯨魚吃水母,看到了老虎的嘴,看到了幻境里魚類的相殘和張開的血盆大嘴。 Pi年幼是信仰多種宗教,印度教(家庭背景)、基督教(跟哥哥打賭去教堂里喝圣水,從而和牧師交談)、伊斯蘭教(被伊斯蘭教的誦經(jīng)所感染)。他認為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認為自己這樣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實主人公Pi就是全人類的象征,無論哪種信仰,哪種宗教,作者和導演就是要在這里引起全人類對于信仰的反思。此處的隱喻是:1、在船上吃飯的時候,母親因為是素食主義者,想跟廚子換全素的菜品。廚子先后指著腸和肉汁說: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隨后引起了父親的不滿并險與其大打出手。2、飯桌上一個中國水手前來想要安慰這一家人,解釋到:我是信佛的,但是這個肉汁我也吃。因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調味品。3、Pi在餓極之后為了一條大魚與老虎進行了殊死搏斗,全然不顧自己先前素食主義的信條。4、當Pi找到了那個小島之后,餓極了的拋開地上的土尋找的植物的根莖滿足的吃著。而老虎上島之后看見大量狐鼬之后則是一頓猛抓猛吃,奇怪的是其他的狐鼬居然沒有逃跑而是直立而視,這場景與Pi吃植物何其相似。 也許這是對素食主義以及素食主義者的一種諷刺的暗示。萬物皆由造物主所創(chuàng),動物與植物皆為生物,并無本質區(qū)別,所以老虎吃狐鼬就像吃一般。而此素食主義(或宗教信仰)則是建立在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的情況下,如果人在物質匱乏食不果腹境地就會放下束縛,正如在船上佛教徒會吃肉汁,Pi為了吃魚肉不惜與老虎搏命一樣。 與前面人類欲望無盡的隱喻相聯(lián)系,則是暗示人類盲目的信仰,卻同時做著違背神性的事;有著無窮的欲望,始終無法脫離心中的獸性。正如在飯桌上,爸爸教導Pi的這個橋段:一個人不能同時信仰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都不信。然后又告訴Pi,希望Pi擁有自己理性的思維,甚至與老爸信的沖突都沒關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也許觀眾或許認為影片在批判宗教信仰而宣揚絕對理性,神在危機的時候沒有向Pi深處援手,正如在暴風雨來的時候Pi跪地長嘯“你帶走了我的所有,你還想要什么?!”對神的質疑。 但個人認為影片向我們真是傳遞的信息恰恰是與上述相反的。還記的這前后兩個故事的角色對應之后,第一個故事中的老虎就是主人公,那么故事中的Pi又是誰呢?傳遞給我的是一個明確的答案:心中的神性,在現(xiàn)實中引導人類的無形的神。它既獨立于人類,又是人類的一部分。人類在很多時候拋棄了他,卻又在關鍵的時刻接受他的指引,渡向脫離獸性的彼岸。在第一個故事中,老虎就代表著Pi甚至是人類罪惡和獸性的一面。當漂流初期的時候,老虎生猛無比,對Pi寸步不讓;后面老虎因為餓極了之后又受惠于Pi食物的賞賜漸漸被馴化;一個最重要的橋段是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Pi看見了穿破烏云從天而降的圣光,高呼神跡并極力要向老虎展示,但老虎畏懼不前,充滿畏懼的蜷縮在角落里。 主人公在島上獲救,白天有著無窮的食物,干凈的淡水,以致于他鐘情于這個小島,不想離開,因為對未知和死亡的恐懼讓他想在這個島永遠生存下去,他甚至將女朋友送給他的紅繩系到了那棵樹上表達了他的依戀。然而黑夜降臨,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開始吞噬魚類,那深不可測的湖水在吃著自己養(yǎng)育的動物,同時他又看到了那個仿佛蓮花的樹葉,一層層剝開后看到了人類的牙齒。白天和黑夜,饋贈與索取,吃和被吃。這就是此岸。這就是人類,這就是生存的殘酷。 人不信了神了嗎?你拋棄了我了嗎?還記得影片前面Pi跑到教堂里與神父的對話嗎?PI問神父,神將自己的兒子派到世上,讓他為人類受盡了苦難,這叫愛嗎?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愛我們。電影的結局也回答了這個問題:神的兒子帶領拯救了人,脫離了自相殘殺的苦海,一步步消除獸性,這就是上帝的愛。 Pi毅然的逃離的那個小島,因為他不想繼續(xù)活在過去,吃著同類生存下去。他跟隨著神的指引,乘著小船,向著脫離獸性的彼岸。但此時,他仍然無法完全脫離獸性的一面,載著老虎繼續(xù)出發(fā)。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進了叢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厲害,因為人類的獸性幫助人類生存了下來,在最危難的時刻生存了下來。而當人無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時候,獸性會在不被察覺時離去了。他告訴作家,在老虎的眼里看到了另一個靈魂。而父親告訴他,在老虎的眼睛里,你只能看到自己。父親沒有錯,獸性沒有情感和憐憫,與神性是毫不相容的。起初Pi并不相信,但是在漂流的過程中他漸漸明白了,這兩者是不可能融匯調和的。“我以為它會回頭,但它只是朝著森林深處望去,然后永遠消失了。也許父親說得對,它根本沒有把我當成朋友,但我非常確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絕對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么頭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內心深處,它永遠與我同在?!?/p> 讓我對上述推斷深信不疑的是這個真實的故事:“理查德?帕克”原是歷史上真實吃人海難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號沉沒,4名船員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員,還有一個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歲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員殺死了孤兒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還。這部影片講述的不是一個美的令人發(fā)指的奇幻故事,也不是糾結于宗教信仰和理性思考的一個擰巴的人生選擇。原著作者和導演委婉而又明確的向觀眾用近乎瘋狂而又含蓄的手法講述了這個殘酷的事實,是對生活的悔悟、信仰的拷問,和人性的反思。 因為這部影片真的不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 最后想說的是李安導演的功力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為無論觀眾看懂與否出了電影院都會精神亢奮的豎起大拇哥并說一句“牛逼!”。 “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審視我的心靈吧,親愛的朋友,你應戰(zhàn)栗,因為那里才是你本來的面目?!薄鞲穹蚶铩に_松
一部好的電影,總會帶給人一些情緒,無論是積極的,抑或消極的。LifeofPi,是過去一年里,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沒有之一。它帶給我的沖擊,直至心靈,時而清澈,時而沉悶。 這部電影,講述了三個故事,Pi與老虎的故事,Pi與人類的故事,還有一個,就是Pi在加拿大平靜的生活。 看完電影后的翌日清晨,是2月11日,剛剛過完農歷新年的我,在異國他鄉(xiāng),似乎并沒有著急向大家講述我們的新年習俗,而是跟大家討論起LifeofPi。當時有美國人,英國人,印度人,斯里蘭卡人,德國人,哥倫比亞人,尼日利亞人。在如此多元化的環(huán)境下,我本以為,我們會展開一場有意思的討論,讓我對這部電影會有更多的了解。 可沒想到的是,對話剛剛進行五分鐘,強大的分歧便出現(xiàn)了,而且?guī)缀鯖]有一個人支持我的看法。 分歧就是,哪一個故事是真的。 我不知道,其他的中國人是怎樣看待這個結局的,但我周圍的中國朋友,都選擇相信了Pi和人類的故事,雖然殘忍,但他們卻認為這是現(xiàn)實。 于是,當我提到這個結尾的時候,外國人都表示不理解,并且認為我沒有看懂,他們都覺得有老虎的那個故事,才是真的。 我無法形容那時自己的感受,只是突然覺得有些眩暈,他們所有人說服我的表情,讓我至今想起來,仍覺得是震撼和驚訝的。他們覺得,是日本人不相信有老虎和上帝,也不相信這么神奇的故事,Pi才編了第二個故事,但是日本人最終被上帝感動了,選擇了第一個故事。 在激烈爭辯了許久之后,有位猶太人跟我站在了一起,她也相信有人類的那個故事,確實是很殘忍,但是真實的生活就是這樣。 自那日之后,我的大腦里,便常常在想,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對事物有如此不同的看法,究竟有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來解釋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其實,標準答案是永遠不會有的,我心了然。 表面上的文化沖突,形形色色,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Pi,那些故事,跟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跟信仰有關,跟人生的遭遇有關。 有個長長的開頭,長達4分鐘的音樂,平和卻也跌宕,彌漫著強烈的宗教色彩,畫面里,各種生物們在悠閑的生活,時不時出現(xiàn)著各種圖騰。鏡頭,慢慢地將我們帶進另一個世界。 的名字來自于巴黎的某處游泳池,透過純凈的池水,可以清晰地看見藍天和白云。此時,影片中的音樂也由深沉變得明快。他的生命始于此,應是一個充滿希望與幻想的時期。在瑪瑪吉的教導下,他從小就知道,喝一兩口水不要緊,但是惶恐卻要不得。 漸漸長大之后的的Pi,對宗教和神很感興趣,也許是從媽媽講的故事里,也許是成長發(fā)育過程里。 歲時,他接觸了基督教,在一開始時,他并不能理解基督之義,但最終他認為自己感受到了神的愛。隨之,他又信奉了真主阿拉,他說自己在接觸地面做朝拜的時候,感受到了平靜和手足之情。 那時的他,對諸神充滿了好奇之心,以為自己可以和一切生命交流,以為神與他在一起,他是被保佑的。 于是,他勇敢的走進了飼養(yǎng)室,這一次,他想與老虎對話,幼小的他,雖然害怕,但還是執(zhí)著地等待著籠子里的老虎。就在老虎沖向他的一瞬間,爸爸出現(xiàn)了。 “你以為它是你的朋友嗎?”爸爸又惱又氣,于是,他要給Pi上一課。 然后,Pi就眼睜睜地看著,老虎是如何在瞬間就撕裂了羊羔。他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悲愴的音樂隨之響起。 “自從那之后,我總覺得世界少了一些魅力。總想試圖尋找一些東西,來平靜自己浮躁的生活。” 的這番話,其實,對于漸漸長大的我們來說,是有很多的折射。 當初少不更事的我們,慢慢走進這個社會,會發(fā)現(xiàn)所有我們曾經(jīng)鄙夷和不可思議的東西,竟然活生生地出現(xiàn)在了我們真實的生活里。單純,誠實,友愛,忠誠,歡快,這些美好的字眼,逐漸被復雜,虛偽,殘酷,冷漠,善變,沮喪所代替。 而我們的內心,也一直在尋求一種東西,有人稱之為信仰,有人稱之為安全感。 十六七歲的時候,他認識了Anandi,一個舞者,卻有著自己強大的精神能量,她通過身體的表演,將自己的信仰傳達在身體之外。 在舞蹈結束的時候,會用雙手做出一個蓮花般的動作,她認為這是她在向神表達敬仰。后來,Pi在食人島上發(fā)現(xiàn)的那顆牙齒,就是隱匿在一朵蓮花般的植物里。 蓮花是圣潔的,可是牙齒卻代表的是冷冰冰的現(xiàn)實。是死亡,是傷痛。 告別了Anandi,Pi一家要移民加拿大。 剛剛踏上行程的時候,Pi很失落。但他卻不知,這一次,他可以與神走的更進。 一場風暴,帶走了船上的大部分生命。Pi最后與一只老虎,猩猩,斑馬和鬣狗一起逃生。 從此,他的生命便在看不見的海洋上飄蕩、掙扎,最終也得到了升華。 “永不失去希望?!边@是Pi最大的求生信條。 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鬣狗咬死了猩猩和斑馬,老虎又吃了鬣狗,最后Pi和老虎在海上飄蕩227天后,一起獲救。他們在海里斗爭,互相威脅,但最終也達到了和平共處。 只是,Pi回到了屬于他的人類社會,而老虎卻永遠消失在叢林里。 按照Pi對日本人的解釋,猩猩是自己的母親,鬣狗是無禮的俄國廚師,斑馬是信仰佛教的中國水手,而老虎就是自己。 我想,每個看完的人,都會有自己對故事的解讀。有人選擇相信神,有人選擇相信現(xiàn)實,而有人則覺得這一切都是虛幻的。 其實,不管我們選擇相信什么,我們只要能從影片里得到了思考,就很好了,不是嗎? 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會住著一只老虎。它兇猛,敏感,野性十足,渴望自由與勝利,為得到目的不擇手段,哪怕傷及到他人的性命。 這是人的本性,不是缺點,卻是與生俱來。 可人終究從動物中分化出來,學會直立行走,學會談情說愛,創(chuàng)造文明,播撒文化,將智慧與道德的標簽刻在了自己身上。我們不再是血淋淋的動物,而是彬彬有禮的人類。 在老虎并沒有回頭的瞬間,為什么Pi會如此悲傷? 也許是因為,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 也許是因為,失去了友誼與信仰。 也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將永遠離開那個夢幻般的海洋,隨之而來的,是無聊或者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 我們所有人的悲傷,其實,不也一樣嗎? 一生會有很多際遇,可是真心被記住的,不過寥寥無幾。那些能夠被想起的,必定是參與了我們人生軌跡的人和事。而這些人和事,不一定都是美滿的,或者說,大部分都是殘缺的。 而要失去它們,內心的不舍與留戀,又怎能說得清。 年少時,爸爸說,所有的宗教都是黑暗的,只有科技才能帶給人類新的改變。媽媽贊同了爸爸的觀點,卻仍還是認為,科技改變的,只是在外部,不在人的內心。 所以,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只老虎,會以怎樣的面目示人,仍然取決于我們自己。 兇狠的老虎或者被馴服,或者被掩藏,又或者**裸。 至終,Pi一直都在尋找平靜且有意義的東西。而他的一生所得,如同11歲時的他,曾經(jīng)在學校里寫下的π一樣,無窮無盡,這來自于神的指引,也來自于他自己。
敘事大師李安導演的故事格局可謂越講越大。從生活、江湖、歷史和人生,終于到了追問人生的本源的境界?!禠ifeofPi》片中所探討的哲學命題內涵之宏大,實非在兩三個小時的熒光屏幕所能囊括。李安所做的,是用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優(yōu)美的配樂,以及他那一如既往、不慍不火的敘事方式,引導觀眾對人生進行一番思考和自省。 去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剛從蘇黎世回到北京。在北京難得的靜謐的陽光下午,和朋友在四合院里喝茶。閑談間,我說很想看《LifeofPi》,瑞士還沒有上映,你覺得怎么樣。這位李安導演的粉絲回答道,這部片子,勾起了人心里很多東西。他既沒有說好,也沒有說不好。 誠然,這部片子所涉甚廣,實非一言所能概括。從人生到人性到宗教,幾乎無所不包。就像影片中梵天張開嘴巴所展示的,一個宇宙。此外,影片所展示的也并非謳歌頌德之類的**。應該說,是相當具有爭議的一些話題。 如果非要對《LifeofPi》涉及的主題進行概括評論,我想大致主要可以分成這幾個范疇:素食和肉食、人性與獸性、宗教與科學,以及生命的希望和絕望。影片中,四個命題由小及大,層層相扣。 首先是茹素與食肉的矛盾。人,生來就是食肉動物。自然規(guī)律決定了我們的生存方式。然而,少年派卻是一個堅定的素食主義者。在影片中,李安凸現(xiàn)了少年派在首次殺生時的矛盾和無助。如他一般堅定的素食者,最終仍需感謝保護神毗濕奴化身為魚,來拯救他的生命。盡管在第一個版本中,少年派自己并沒有直接吃掉那條魚,而是將其喂了老虎。然而從第二個版本看來,亦有可能是派當時就自己吃了那條魚。后來他為捕獲的藍鰭金槍魚與老虎搏命,搶得獵物后狼吞虎咽,更是顧不得茹素的信條了。 作為素食主義者永遠也逃脫不了的一個悖論,是在絕境下你是否放下你的信條?如果用法國廚子的理論來解釋,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沒有葷和素的區(qū)分,只有強與弱的區(qū)別。素食者和肉食者本質上并沒有不同,都是為了自己果腹生存,犧牲比自己更弱小的生物。植物作為食物鏈最下游的生物,成為素食者的食品。而在一個有限的生存環(huán)境中,素食難覓時,素食者也無法堅持,或者說也會被迫食用肉汁,甚至去殺生并食用死去動物的殘骸。 由此就引申到了第二個層面,人的人性和獸性的兩面性。毫無疑問,人類是人性和獸性的兩面體?!拔彝蝗灰庾R到,我和理查德·帕克一樣,我們同樣缺乏現(xiàn)實體驗,我們都在同一個動物園被同一個主人養(yǎng)大,現(xiàn)在都成了孤兒,遵從主的意志生存下去?!迸珊芮宄匾庾R到,自己具有一人一虎的兩面性。 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就是什么使得人區(qū)別于動物?;蛘哒f,靈魂到底是否存在。然而,不管靈魂是否存在,共識是,肉體是存在的。從這個最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人類本質上就是生存著的動物。獸性必須始終得到滿足。老虎必須被喂飽,少年派才能得以在海上繼續(xù)漂流。盡管人類可以吃素,可以有信仰,人類可以通過各種人性化的途徑和假設,把自己同動物區(qū)隔開來,然而片中輕描淡寫一句“饑餓能改變你對自己的一切看法”,就把這些壁壘給推倒了。派自己也有一段獨白談到:“我可以吃餅干,但上帝讓老虎吃肉,所以我還是得學習捕魚,否則老虎的最后一餐很有可能是那個瘦瘦的吃素的男孩?!迸_詞特別強調了吃素這一點,可見這些由少年派代表的人性的寄托,在投射在老虎身上的獸性面前,是如此地不堪一擊。人類之所以平日里衣著光鮮亮麗,舉止得體大方,不過是因為還沒有被逼到如同海上漂流一般的絕境中。所以,無論人體中獸性和人性的成分孰高孰低各占多少,只要獸性控制著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訴求,人歸根到底仍然是一個動物。 幸而,獸性并非占據(jù)著人性的全部。在現(xiàn)實社會中,你可以做一個如同水手或斑馬一般連基本生存能力都沒有的動物,也可以做一個如同廚師或土狼一般只有獸性的動物,你可以做一個如同猩猩或派的母親那樣對其他生靈也能展現(xiàn)關愛的動物,也可以做一個如同派一般永遠在和自己內心的獸性搏斗的動物。你可以是其中的一種,也可以身據(jù)多個角色。獸性角色的差異性,應該是所謂的人性賦予人類總體的一種福祉。盡管,不同的角色,在社會中亦扮演著不同的弱肉強食的故事。 人性和獸性始終都在較量。在海難救援手冊中提到,生存法則之一,就是要使自己忙碌起來。在汪洋大海孤獨無依的少年派,正是通過老虎的對峙和較量使得自己存活了下來。派在獲救后說道:“沒有理查德·帕克我早就死了。對他的恐懼讓我保持清醒,照顧他的需求讓我得到意義?!彼裕诂F(xiàn)實但不免悲觀的承認人性中獸性的那部分之后,更樂觀的看法是,人類獸性存在的意義,就是設立了人性征服的目標,是對人性的試煉。沒有了獸性,人性也不會如此難能可貴。就像光,沒有黑暗,哪來光明。 那么,人如何通過理性的手段建立自己的人性呢?這就涉及到了第三個相輔相成的層面:科學與宗教。 派的父親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堅持通過科學的道路來探索人生的真諦。在對待人性和獸性時,他采取一刀切的態(tài)度。他認為動物的眼睛中映射的僅僅是外部世界的倒影。他相信科學的實驗性和可論證性,并通過老虎與小鹿的實驗論證老虎只有獸性。而少年派是虔誠的教徒,在對各種宗教的膜拜中尋找自我,要在老虎的眼中看到它的靈魂。正像幾乎所有的探根尋源的哲學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一樣,派的母親這時給出了最為客觀的觀點:“科學讓我們認識外在的事物,卻沒有看到自己的內心”。 雖然在歷史上科學與宗教對立沖突的事件屢見不鮮,事實上這兩樣東西在我看來存在著共性。在影片中,派的父親建造動物園,通過理性的方法來飼養(yǎng)猛禽,代表著科學。少年派則堅定地追隨信仰,馴化了心中的野獸并與之共生,代表著宗教。兩者都通過自己的方式,區(qū)分開人類與動物,弘揚人性,克服獸性。科學研究的普遍方法是通過懷疑提出假設,進而實驗得到論證。宗教普世的普遍方式則是為人解惑感化教眾。這兩種形式殊途同歸。它們都是需要讓人相信,它們是可以更好的解釋現(xiàn)象和世界的內容和手段。在許多情況下,兩者都讓許多人完全投入寄托甚至為之獻身。從廣義上說,科學與宗教都涉及信仰問題,關注的亦都是認識世界和人類自身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成年派告訴法國記者,信仰,是需要被懷疑被驗證的,懷疑在信仰的大樓中占據(jù)了許多間小屋,懷疑能使信仰鮮活起來,懷疑能使信仰更強大。 第四個層面,也是自古引人深思卻難有答案的一個命題:我們生存下去的意義是什么?人生就像這場海難,不知道沉船的原因,不知道其他人的下落,不由自主,突如其來地就被拋到汪洋大海中,開展人生的航程。雖然要不斷地努力地客服外界的困難和內心的掙扎,然而,去往何處,何時結束,結束之后又將怎樣,卻永遠未知。旅途中曾經(jīng)獲得的擁有的,就像少年派的食物,可能會被自己消耗殆盡,也可能就被一場暴風雨瞬間吞噬毀滅。旅途中曾經(jīng)看到過的希望,如同遠方地平線上那艘巨輪,咫尺之距卻遙不可及。無論你如何鳴槍示意,最終還是擦身而過。所以,人生就像一場可悲的絕望的航行,沒有起訖,沒有獲得,要做的不過就是不斷地放下,甚至都來不及好好地道別。 那么,我們到底還為什么要活著? 在暴風雨來臨的黑夜,少年派矗立船頭,張開雙臂,呼喚老虎出來,欣賞這致命而美麗的閃電和巨浪。少年派在此時此刻向神應許,他已經(jīng)準備好,感謝他被賜予了生命。因為有人性的力量,有信仰的伴隨,他在最絕望的時刻仍然在尋找希望的方向,如海難救援手冊中的另一條:“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如果我們每一步的前行,都是由每一個未經(jīng)歷的所指引,那我們才算是真正體驗了生命給予我們的”。派的這段總結,也對應了他和法國記者的那段有關“放下”的談話的后半段:“在生命中必須恰當?shù)叵陆Y論。這樣你才能放下,否則你的心只會被遺憾壓得喘不過氣”。所以,希望是我們人生旅程的航標,是讓我們沒有遺憾地放下過去的解藥。正如大仲馬所說的,人類的所有智慧,可以歸結為兩個詞——等待和希望。 一如李安的風格,全片敘事流暢而沉穩(wěn)。稍有不足是交代第二個版本時,多費了些許筆墨,借由成年派的敘述把兩個故事中的幾個角色的對應關系逐一解釋。此處處理稍顯拖沓,但瑕不掩瑜。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說的是,少年派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正如朋友評價的那樣,它勾出了人心中的很多東西。然而,面對這些自古以來的本源難題,我想李安也未必就要給出標準答案。對于電影中涉及到的多方面討論,在兩三個小時的觀影之后,能引發(fā)觀眾能一定的思考,也就足夠了。畢竟電影的名稱是“l(fā)ifeofPi”,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之旅則是“l(fā)ifeof張”或是“l(fā)ifeof李”,各自必有各自的解讀。 至少我愿意相信,導演還是持等待和希望的態(tài)度。(m.haoli737.com)至少,少年派最后獲救了。至少,在電影的結尾,法國記者和日本調查者都選擇相信第一個版本,亦是本片潛在的溫暖和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