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欧美综合在线777|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桃花|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综合aⅴ

<label id="qutfd"><tt id="qutfd"></tt></label>

  • <span id="qutfd"></span>
    <object id="qutfd"></object>
    <address id="qutfd"><ul id="qutfd"><strike id="qutfd"></strike></ul></address>
  • <address id="qutfd"><ul id="qutfd"><strike id="qutfd"></strike></ul></address>
    <td id="qutfd"><video id="qutfd"></video></td>
    <menu id="qutfd"></menu>
  • 說說網(wǎng)

    首頁 > 說說美文 > 優(yōu)美散文 >

    優(yōu)美散文

    舊街說舊

    優(yōu)美散文2021-04-21105舉報/反饋

      在崇尚新奇事物的今天,我卻和所謂的主流格格不入,偏偏喜歡那些舊的東西,或舊的什物,或舊居,或故址……雖沒成僻,但也是無舊不歡,越古越好。當我到了武漢最遠的城區(qū)新洲履新時,不經(jīng)意間,對一個叫舊街的小鎮(zhèn)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原因無它,就是那個“舊”字,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在去之前,我就借來了一本《新洲縣志》,這是我每到一處新地方的習慣,了解當?shù)氐臍v史和風俗。翻到舊街,志書云:舊街在縣城東14公里處,地處大別山山腳下古驛道旁,是山區(qū)與平原的交匯處,自古有“河頭山尾,堡埠共生”之稱。古時河西有鋪店,常遭水淹,有的搬到河東,但生意不好,人們習慣到河西做生意,稱河西街為舊街。從志書的名勝古跡介紹中,我發(fā)現(xiàn)了問津書院、花朝節(jié)、慶福寺等也在舊街中,這讓我大為興奮,舊街果然有舊物也!雖然介紹只有寥寥數(shù)語,不可能指望從志書上獲得更多的資料,但有了這些線索,對我按圖索驥是大有裨益的!

      于是,在一個周末,我便約上了單位的小陶和老沈去舊街訪舊,去舊街聽人說舊。

      小陶開車,從邾城出發(fā),往東不到十分鐘,很快就拐到了106國道上。車子行駛半個多小時就到了舊街鎮(zhèn),看了下河西的那條街,街雖還在,但卻沒有了舊的模樣。據(jù)史書記載,舊街街周圍原來有青麻色石塊壘成的的古城,由北至南是一條正街,北門和南門均有城樓,有一個西門,有兩個東門,城內(nèi)西北有一“慶福寺”古廟,約建于明隆慶六年至萬歷二年(公元1572-1574年),可現(xiàn)在連一點原來的影子都沒有了,不必說那古城,也不必說那木板房,哪怕有一塊青石板也好,因為很多地方的老街,哪怕改造得再徹底,也會留下一片秦磚漢瓦、一塊明清石板,而這里卻蕩然無存,全是不倫不類的水泥房。老沈看我失望的樣子說:“要看舊,必須到舊街鄉(xiāng)下。”既然在這里沒看到我想看的舊,就不在此耽擱時間了,我們便驅(qū)車去鄉(xiāng)下尋舊了。

      說到舊街的舊,就不能不提問津書院了,它應(yīng)是舊街最有名的舊物了。車上,小陶與老沈交替給我說了很多關(guān)于問津書院的傳說,如數(shù)家珍。

      問津典故源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傳說春秋末,孔子適楚,路經(jīng)孔子山南麓(今舊街黃林),使子路問津于此。擋住孔子過路的河叫孔子河又名問津河,在孔子涉水的河上修的一座橋叫孔嘆橋,孔子繞道壞車的地方叫回車埠,孔子書落河中曬書的地方叫曬書場,夫子席地而坐的的石頭叫坐石,一隱士長沮耕作的地方叫長沮沖,另一隱士桀溺種田的地方叫桀溺畈。一直到西漢初年,此地都建有祭祀孔子的廟宇。舊志云,廟始漢淮南王時,即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也。唐太和間,時任黃州剌史的大詩人杜牧,亦在此擴廟祭祀,興學教士。南宋時,荊湖制置使孟洪,又增置房舍,接待四方游士,而真正成為一所名震海內(nèi)九洲的書院,就不得不提南宋大儒龍仁夫了,即使有拾人牙慧之嫌,但卻是想繞都繞不過去的。

      自龍麟洲先生首建問津書院后,歷經(jīng)元、明、清三朝,屢蹶屢振,屢廢屢興,最興盛時,有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間軒峻壯麗的宮殿式建筑群,呈現(xiàn)出清末民初傳統(tǒng)的書院格局,現(xiàn)在僅存正殿四壁和東西廡部分殘存館舍。

      說話間,我們就來到了問津故地,小陶把車停在了一座亭子前,名曰“風亭”,上額書“圣賢路上”四字,相傳明季一巡檢所題。下車后,只見一條2米寬左右的小河正波瀾不驚,小河上有一無扶欄的石板橋,老沈說:“這就是孔子河,河上橋便是孔嘆橋。”

      踏上孔嘆橋前,只見河中有兩個青石甃成的橋礅,橋礅上三塊青石橋面,每塊橋面由五塊條石連成,青色的條石板已被人流、車轍磨得泛白。踏上橋中,遠望孔子河,雖然不寬,但似一條游龍在逶迤擺動著。

      觀完孔子河,前行不到100米,一軒麗宮殿式建筑群映入眼簾,此乃問津書院也。

      儀門上的“問津書院”匾額,是民國初年孫中山總統(tǒng)府秘書張翼軫的墨寶,四個大字古樸莊重、遒勁有力。儀門外的正面設(shè)有屏墻,萬仞宮墻,肅穆其正,東西兩側(cè)設(shè)有轅門,東門寫有“道冠古今”,西門寫有“德侔天地”,八個顏體字,厚重而莊嚴,神圣而威武。

      進入儀門,就是問津書院的核心,古代大儒講課弟子學習的地方,門楣上的“講堂”兩字赫赫在目。這棟樓是民國二年至四年(公元1913-1915年)重修的產(chǎn)物,為一座五間磚木結(jié)構(gòu)、中西合壁的二層西式洋樓建筑,雖然沒有清朝“云皋鄉(xiāng)壤,夾岸參差,古木交柯,懸峰絕磴,清流之瀠洄,橫出其下渡,而登則巍然”之盛況,但置身其間,也聞書聲泠泠乎。

      講堂一樓的左間陳列著書院的一些殘碑斷垣,雕刻遺存,或龍或鳳,或花或草,異常精美。其中有一塊“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的石碑最引人注目,石碑呈長方形,上為圓首,連框雕刻著紋飾,碑正中由上至下陰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漢隸。

      走出講堂就是大成殿,殿堂正上方有康熙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和嘉慶皇帝御制的“圣集大成”匾額,還有孔老夫子的塑像,我們向其鞠躬致敬,祈愿文脈綿長、國運文昌!

      說起這舊街的舊,還有一個說不完的花朝節(jié)。在沒來新洲前,我就知道舊街的花朝節(jié),因為民間有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是百花生日之說,俗稱“花朝節(jié)”?;ǔ辉~最早出現(xiàn)在晉人周處的《風土記》:“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二月望》:“仲春十五為花朝……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據(jù)此,我想舊街花朝節(jié),也是一個類似花市賞花的節(jié)日,“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保ㄇ宀淘圃仭痘ǔ?jié)》)。到了新洲后,才知道舊街的花朝節(jié)不是賞花節(jié),而是一個與貨物集散相關(guān)的節(jié)日。

      車行在仲春的大地,廣袤的原野散發(fā)出花團錦簇的芬香,同行的黃書記興致勃勃地給我介紹著舊街的花朝節(jié)。它的起源竟與棉花有關(guān)。南宋景定年間,棉花種植傳入新洲,沃野平疇的新洲就成了棉花種植大縣,人們?yōu)榱似笈魏檬粘?,在花朝?jié)這一天用湯圓祭祀棉花神,有“湯圓大,棉花球子大”之說。吃過湯圓的善男信女們就結(jié)伴到舊街大廟求神拜佛,保佑全家平安、財運亨通、大發(fā)大旺。一時間,大廟香火不斷,聲名遠播,逐漸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廟會。后南宋滅亡,大廟被毀。至明萬歷年間,舊街大廟修復(fù),一年一度的廟會又恢復(fù)起來。一些精明的的農(nóng)人就趁廟會之機,將農(nóng)具帶到廟會地點與人交易,一時仿效者蜂起,影響不斷擴大,周邊的黃陂、麻城、黃岡以及鄰省的安徽、河南都有農(nóng)民幕名而來,帶上自己的竹器、木器、鐵器等來交換或出售,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風俗,無論戰(zhàn)火紛飛,還是“文革”破四舊,八百多年來不曾斷過。

      話還沒說完,我們的車就開不動了,原來已到了花朝節(jié)舉辦地點的外圍,早已經(jīng)是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了。黃書記說,每年花朝節(jié),小小舊街有10萬之眾蜂擁而至,把個舊街擠得水泄不通。我們只好把車泊進一小林里,下來行走,也正好邊走邊看。黃土的路面擺滿了攤子,都是些生活用品,越往里深入,攤子多人更多,幾乎人挨人肩并肩。我們在人群中擠著穿行,終于到了花朝節(jié)的主會場,穿街而過的三廟河灘攤位相連,依俗自發(fā)分成木器、竹器、鐵器、小家電、日用布匹、動物類。我看到了久違了的松木彎曲成的椅子、竹掃把、竹籃子、竹簸箕,那是鄉(xiāng)間才有的舊什物。

      說起舊街的舊,還不得不說紫霞寺和慶福寺了。

      紫霞寺座落在舊街道觀河村虎頭山,寺坐北朝南,寺前有一泓清溪映照,寺周圍樹木蔥籠、風水極佳。遠遠看去,真是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龍右白虎。傳說紫霞寺原為隨末唐初當?shù)馗晃汤钣栏坏淖≌?,后因家里人丁俱損,便改作寺廟。唐貞觀三年,太宗李世民南巡到舊街,見其四周風景綺麗,屋宇上空有紫云纏繞,一時興起,寫下“唐敕紫霞禪院”。消息傳出后,四方鄉(xiāng)紳富戶紛紛解囊修院擴寺,仿太宗御書“唐敕紫霞”而去禪院二字漢白玉匾一幅。后香火頗旺信徒眾多,名播鄂豫皖三省,是鄂東名寺之一,但因此寺地處團(風)麻(城)古道之要沖,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屢遭兵燹,寺毀僧散,薪盡香火不再。一直到清代末年,本土翰林學士洪良品回鄉(xiāng)主持重修紫霞寺,離初建寺已逾千年。經(jīng)過這次重修,共建有大殿9幢、文昌閣3棟,兩側(cè)圍屋凡70余間。如今,我們看到的是改革開放后重修的,僅恢復(fù)了兩棟三間殿堂。雖然仍然依山臨水、樹林繁茂,一派清幽,但已不復(fù)唐時的盛景了,不禁讓人唏噓。

      再說說慶福寺。據(jù)志書記載,慶福寺位于舊街龍頭山上,原名“東獄廟”,始建于南宋干道至淳熙年間,后被元將徐壽輝所毀。明萬歷二年由舊街地區(qū)53族姓氏集資重建,改名為慶福寺,亦稱“東獄行祠”,俗稱五三公廟,其聲譽可與五岳佛、歸元寺、木蘭佛頡頏。

      慶福寺最隆時,廟分三排九幢,中排上幢為禪堂,上有娘娘圣母樓;中幢為五岳圣殿,殿下鑄植有鐵樹一棵;下幢為大公朝殿,左側(cè)高懸紅鐘。東排上幢為文昌宮,下有魁星樓;中幢為財神殿,下幢分東西二面,西排上幢為大雄寶殿,內(nèi)設(shè)如來佛,觀音大士,地藏王三座神龕;中幢有韋馱神龕,下幢為光帝殿址。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慶福寺是經(jīng)過2001年和2019年兩次重修的。

      黃書記介紹說,慶福寺還是舊街花朝節(jié)的發(fā)韌地。當年,慶福寺開光的那一天,三廟河兩岸及周邊幾十公里的信徒云集慶福寺,焚香祈福,放鞭頌神,久而久之,人們在這一天不約而同地上街趕集,以貨易貨,賞花踏春,約定俗成,便成就了舊街八百多年花朝節(jié)的弦歌不輟。

      舊街的舊,是一下子說不完的,還有大河沖林場內(nèi)的四級六角“黃金佛塔”和“彼岸”摩崖石刻等古跡,容我再多走走、多看看、多聽聽,復(fù)與諸君講古說舊!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