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農(nóng)民母親【續(xù)】
我的母親是一位普通農(nóng)民,沒上過學,不識字,也沒去過大城市。母親此生無傳奇,卻是我永遠的神話! 【一】五百元錢的分量 今年春節(jié)過后,工作不好找。母親先是在鎮(zhèn)上一家飯店洗碗,后來又勉強打了兩股零工就沒活可干了。幾經(jīng)周折,直到農(nóng)歷二月底才找到一份在建設工地上為農(nóng)民工做飯的工作。立夏后,日頭越來越長,清晨五點一過,天就慢慢的放亮了。工人們被要求五點鐘吃早飯,六點前出工。這樣,母親只好一早不到四點鐘就摸黑起床做飯。 適逢鄉(xiāng)鎮(zhèn)廟會,包工的老板破例為工人們放一天假,并為每位工人預支了五百元工錢,好讓工友們趕會用做盤纏。 “哈呀!五百塊哩!上工快兩月了,終于見著工錢了!”母親著重強調(diào)了“五百”這個數(shù)字。 “這五百塊再加上平時賣廢品積攢的幾十塊,這一算,這個月的房租就有著落哩……”。電話里,母親樂呵呵的告訴我這個好消息。 我卻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這倒不是說我認為這筆錢微不足道。恰恰相反,這筆錢的分量已經(jīng)超出了貨幣本身的價值。 五百塊,也許在有的人看來,這其實不算什么??赡赣H是一位恓惶了一輩子的農(nóng)民。顯然,這筆錢已經(jīng)使她欣喜而興奮——農(nóng)民,就是這么容易滿足。 我只是附和著“嗯”“啊”了幾聲。別的什么也說不出來。 我們尚且不談這筆錢的多與少。況且,農(nóng)民工的錢,是不能用貨幣本身的價值來衡量的。因為,農(nóng)民工每賺得一文錢,都會付出與之十倍甚至更多的辛苦。誠然,這種價值是不對等的。故不能簡單的通過金錢來進行價值比對。 電話那頭,母親還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我聽到母親正合計著她這五十多天來用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母親自言自語道:“一天六十快,五十天滿勤的話就有三千塊哩。不過有兩個下雨天沒法出工,不能算在內(nèi)……” 而我卻沉默了,一種難言的滋味涌上心頭——此刻,我既感受到勞動給一位農(nóng)民帶來的充實,又感受到普通勞動人民熬苦負重的辛酸與悲哀。這份感覺很強烈。 【二】關于生命的認知 多少回勸母親不要再那么拼命打工,多休息靜養(yǎng)為好。可母親不聽。母親總以自己身體健康沒病來“敷衍”我。 “媽呀!人,就像一臺機器,平時工作負荷過重,消耗過多,到老時維護保養(yǎng)的成本自然就高了。萬一再落個病根兒,那多不值。我可聽說了,平時不生病或者很少生病的人,只要一生病,麻煩可就大了?,F(xiàn)在生活好了,很多人都追求養(yǎng)生,健康長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您老平時得調(diào)整好情緒,保持心情暢快。健康飲食,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不要再頓頓熬酸菜或者煮掛面”。 我用自認為最直觀的比喻幫母親權衡利弊。本以為我這一席話能說住母親,不求母親立即點頭表示強烈認同,哪怕母親能稍稍沉默一下,落個不同意不反對也行——這至少說明母親已經(jīng)開始思考、權衡利弊。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沒想到,還沒等我說完,母親就接過話茬: “嗨,碎娃,甭跟我提什么養(yǎng)生保健,農(nóng)村人沒那么多窮講究。咱山里人,在山里干活,在山里奔跑,呼吸山里的空氣,吃自己種的糧食,可健康了呢。你看鄰居的老楊,七八十了,耳不聾眼不花,每天吆著兩頭牛上山放牛,跑得可歡實了。至于人的生死,這是命。要真有那么一天,一合眼,一蹬腿,這輩子就完了,沒什么……” 我很震驚,一時竟不知道說什么。生命,在母親眼中,在一位農(nóng)民眼中,竟是如此云淡風輕。 從小,我們就從書本上讀到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然而,在母親的眼里,生與死不過是一合眼、一蹬腿的事。 我不認為母親不珍愛生命。就沖她每天辛勤勞動,拼命打工,追求自己的追求,說明母親的心是活的、血是熱的。老實說,當我的母親,當一位樸素的農(nóng)民如此表述生命的時候,我看到了一份悲情、悲壯,甚至悲哀。當一個人如此“無視”生命的時候,那么,這世上還是有什么值得留戀…… 是的,生與死都是一個人的命。也許,只有真正經(jīng)歷過生活的風雨與磨難的人,才會如此看穿事物、看破紅塵、看淡生死、看透塵世繁華。只有對生活有過深邃的體會和理解,精神上才會如此強大。或者,也許,這是另一種高度——這是一位農(nóng)民的高度,也是一位農(nóng)民的風骨。 【三】倉里有糧,心里不慌 作為一位普通農(nóng)民,母親此生沒什么豐功偉績。她全部的能耐也許都在土地上,營務莊稼,收獲希望。母親這半輩子最值得夸耀的,恐怕是糧倉里曾經(jīng)積攢過十幾石上好的粗糧(谷子)。倉里有糧,心里不慌。對一位農(nóng)民來講,不管世事風云如何變幻,只要咱倉里有糧,就不會被餓死。母親就認這個理兒。 我真的很佩服母親,她能把倉里的十幾石糧食積攢了十幾個年頭。 家中一九九九年前后產(chǎn)的谷子,一直封存在西窯一口用大石塊砌起來的糧倉里。直到二零一二年春天,父母舉家外出打工時才從糧倉里挖出來出手。十幾年哪!我們暫且不談物質(zhì)資本的時間價值,因為這對一位農(nóng)民來講也許太深奧了。我們也不深究母親用的是何種無氧保存的土方法。單就這一舉動,著實令人吃驚。 我好奇的問母親為什么把糧食積攢了這么多年卻不賣掉?換成現(xiàn)錢多好,現(xiàn)錢可以活用,可以置辦生活所需,改善物質(zhì)生活。相反,倉有余糧卻攢著不動,這跟手有余錢卻閑置不用是一樣的,票子壓在箱底不用就是一沓廢紙。 哪怕把這么多的糧食拿來喂豬,也足以喂肥好幾頭年豬了。生豬出售即可換成現(xiàn)錢。就算宰豬燉了吃肉,至少可以美了肚皮,改善基本生活吃食,也不枉在黃土地里辛苦耕耘那么多年。 再說,錢可是一年不比一年值錢了呀!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塊錢興許可以買到一包“公主”牌香煙。而到本世紀十年代,一塊錢可能只有搭乘公交車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 母親的答案是這樣的:早些年,粗糧市場行情不好,既然賣不上價錢,那就等。這一等,就是十幾個年頭。一位樸素的農(nóng)民,她不愿意冒著風險去做沒有把握的事情。這些糧食是她用雙手辛勤勞動換來的,怎么忍心廉價處理掉呢!自己能種糧食,就不會花錢去買吃食。吃自己種的糧食,不打不算,最實惠!既然行情不好,咱就不做虧本的買賣。另外,萬一趕上年景不好,世事有變,鬧個年饉什么的,這十幾石糧食足可以支撐一家人熬過幾載饑寒交迫的日月。 說來就一句話,早些年吞糠咽菜的窮苦日子過怕了。 母親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少年時代即趕上三年自然災害與十年文革浩劫。我不敢想象,那些苦難的記憶對母親后來乃至一生的成長產(chǎn)生了多少刻骨銘心的影響。固然,我不迷茫母親對生活世事的淺薄理解;我不排斥母親骨子里的謹小慎微;我更不嫌棄母親性格里的多愁善感以及慣性般的患得患失。實事求是的講,我作為一個成長在八九十年代的青年人,雖然沒有趕上那些動蕩駭人的艱苦年月,但我不得不承認,我的血液里繼承了許多跟母親極其相似的性格弱點。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與母親本人以及那些苦難的年月有著潛在的關聯(lián)。如此看來,一種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可能影響的不只是一代人…… 【四】結束語:感悟·感恩 在與母親一起生活相處的日子里,心頭觸動最深的恐怕是我的大嫂。 大嫂是在相對富裕的小康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然,她也會用小康而溫暖的眼光來看待生活。可是,真實的生活往往不一定是我們目之所及的那個樣子。走進母親的世界,你才會重新審視自己,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自己。走進母親的世界,你所有的矯情、任性與懶惰,都會掉在地上碎成渣。 的確,如果你沒有嘗試過饑餓的滋味,如果你沒有為穿衣吃飯而熬煎過,那么,你就不足以談人生。是的,只有經(jīng)歷過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你才會成長,你才懂得知足與感恩。就拿眼前來講,也許,當你還能健康的活著,當你的血肉之軀還能站起來,穩(wěn)穩(wěn)地踩在土地上,你就應該感恩。感恩上蒼,感恩養(yǎng)育你的土地,感恩身邊的人。 我一直在尋思:像母親這樣的普通農(nóng)民,難道就不能放下沉重的生活包袱,輕松瀟灑的走自己的路嗎?難道就不能生活的多彩甚至詩意一點嗎? 詩意,什么是生活的詩意?現(xiàn)在我明白了:不是只有名山、大川、紅日與花海才是生活的詩意。像母親這樣的農(nóng)民,在她粗鄙的生活中也一直孕育著希望的種子。她用畢生的信念執(zhí)著于自己的追求,一生辛勞,一生節(jié)儉,一生無悔。其實,母親這半輩子都在身體力行的詮釋著一個關于人生的課題——如何對看待生活,如何看待勞動,如何看待生命,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很多年以后,當母親諄諄嘮叨的聲音回響在耳畔,當母親躬耕勞作的身影浮現(xiàn)在腦海,就像一本書,就像一幅畫,激勵你積極的奮勇向前。一年又一年,一輩又一輩。這難道不比鮮花更美艷、不比山河更壯麗,更有詩意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