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印象
走進丹東小城,不是杜鵑吐紅的春天,也不是大豆搖鈴的金秋,而是瑞雪紛飛的冬天。天空飄舞著潔白的雪花,雪花紛紛揚揚的,把遠山、近水、以及城里的建筑,涂抹成一片雪白無垠的童話世界。 作為一座邊城,丹東三面環(huán)山,一面碧水,是個形勝之地。地域環(huán)境的優(yōu)越,使這里18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由于特殊的邊陲地理位子,使這座小城成了多個民族的聚居地?,F(xiàn)在丹東的小城不僅有漢族,還有滿、蒙、回、錫伯、朝鮮等29個少數(shù)民族。多民族的聚居,形成了多種文化的相互交融。齊魯文化、滿族文化、鮮族文化、戰(zhàn)爭文化、邊地文化、漁獵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相互碰撞,形成了丹東自己卓爾不群的地域文化。 翻開丹東塵封的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因為特殊的邊陲地理位置,使歷代兵家都在這里叩石墾壤、建城筑堡,所以丹東成了歷朝兵家扼守的軍事要塞,著名的虎山長城就是這一佐證。 毋庸置疑,讓這座邊陲小城聞名遐邇的,當屬上個世紀50年代初那場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那場舉世矚目的戰(zhàn)爭不但打出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也打出了丹東“英雄之城”的光榮稱號。這座“英雄之城”,經(jīng)歷了一段氣吞山河的歷史,見證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戰(zhàn)爭,目睹了一個民族捍衛(wèi)自己尊嚴的驚世壯舉。通過這場戰(zhàn)爭,中華民族提升了國際影響力,建立了自己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甩掉了帝國主義戴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東亞病夫”帽子,讓積貧積弱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冒著漫天的鵝毛大雪,我們來到鴨綠江邊。微微的江風帶著縷縷魚腥氣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漫步江畔,極目迥望,漫天飛舞的雪花把煙波浩渺的鴨綠江和橫跨中朝兩國的鴨綠江大橋,遮蔽在朦朦朧朧的白色世界里,給人靜謐安詳之感。其實,寂靜的鴨綠江上有兩座大橋,一座是至今還在啟用的“中朝友誼大橋”,另一座是它的姊妹橋“鴨綠江斷橋”?!傍喚G江斷橋”見證了中華民族不畏列強、奮起抗擊的歷史。1950年11月,美國為了切斷志愿軍的運輸補給線,派飛機多次轟炸鴨綠江大橋,第一座橋被炸為廢橋,橋身只剩下半截,朝鮮一側(cè)只留下光禿禿的幾個橋墩。美軍雖然炸斷了鴨綠江大橋,但卻永遠也炸不斷志愿軍的運輸補給線,軍需物資通過丹東這塊土地依舊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朝鮮前線。現(xiàn)在的“鴨綠江斷橋”已經(jīng)辟為旅游景點,彪炳日月。為了告誡后人“遠離戰(zhàn)爭,熱愛和平”,丹東人民在斷橋北端樹立了一座志愿軍英雄青銅雕像。這銅像不但是抵御外敵的英雄雕像,也是這座“英雄之城”的亮麗名片。 臨近中午,我們離開江邊,走進街邊一家名叫“朝鮮平壤松濤園”的餐館就餐。這些餐館由朝鮮政府出資開設(shè),是游客了解朝鮮飲食文化的一扇窗口。餐館招待大多都是朝鮮妙齡女大學生,她們以實習的名義擔任服務(wù)人員。我們點了生菜裹牛肉生、炒松茸蘑菇、明太魚、辣白菜,要了朝鮮比較有名的蘑菇酒,喝起來。酒喝到一半,歌舞表演開始了。剛才看起來還嚴肅刻板的朝鮮女孩,聽到清耳悅心的音樂響起,陡然間像變了一個人,一張張臉龐洋溢著歡快的神情,身子也隨著音樂的節(jié)拍翩翩起舞。 美麗的朝鮮姑娘們不僅演唱了朝鮮歌曲,還用中文演唱了《當兵的人》、《英雄贊歌》、《我和你》、《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當朝鮮姑娘用氣勢磅礴的聲調(diào)合唱了最后一支歌曲《志愿軍軍歌》時,我們的心情驀然激動起來。聽著《志愿軍軍歌》那鏗鏘有力的旋律,燃燒的思緒仿佛也穿越時空,來到了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來到了浩浩蕩蕩的鴨綠江邊。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將義無反顧地和無數(shù)英雄的中華兒女一道,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在戰(zhàn)火硝煙中沖鋒陷陣,寧死不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