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歌照亮生命
——記著名詩人張慶和 ……這就是詩人/這就是小草/不管生在田園/還是長在荒郊/吮吸他人丟失的空氣/咀嚼剩余的陽光味道/總是/在少有人跡的地方碧綠/用生命的巔峰舞蹈/以卑賤和低微釀制心曲/悄悄地唱給遠方的路標/把一個個夢想再告訴光盤/任歲月的牙齒/啃食吞咽/或者吐掉 那個當初從泰山西麓古老的“君子之邑”——山東肥城走出來的大男孩,懷揣的一枚文學種子已經(jīng)結(jié)出了豐碩的果,詩歌與散文,甘美與清香,令有緣咂 品之人不盡回味,更對作者的文學造詣欽佩不已。如今,已晉升為“老男孩”的張慶和老師,淡然地將名望、掌聲與尊崇放置一旁,再一次撿拾起記憶中那枚透亮的 種子,和這三十年來生根發(fā)芽、抽枝長葉、開花結(jié)果的記憶,那不是碎片,是一段完整的、難以磨滅的歷程。 童年和故鄉(xiāng)埋下了寫作的種子 生在史圣左丘明的故里是幸運的,生于貧窮之家則實屬不幸。1949年一個清冷的冬日,張慶和無可選擇地在這樣的地方,這樣的家庭出生了。對于兒時的記憶,時至今日,印在腦中的依然是那個刻骨銘心的“窮”字,它像一張揭不去的網(wǎng),罩住了整個少時年華。 作為家中的老小,大家都昵稱他“小五”(還有兩個姐姐是不能被算在排行里的)。一個貧窮的農(nóng)戶之家養(yǎng)活七個孩子,勉強維持生計都難,因此上,雖 然是老小,小五在家中并未享受到多少特別的寵愛。一大家子人主要靠母親給人家紡線織布過活,然而不想小五來到這世上不久,作為家里經(jīng)濟支柱的母親就倒下 了,一病兩年,家里斷了收入,且又舉債醫(yī)病,生活的困窘可想而知。第三年,母親還是離去了,這是全家人誰也想不到的,那一年,小五才三歲多。 失去母親的小五從奶奶和大姐那里得到很多愛,而在他心中播下文學種子的則是身為秀才的爺爺。爺爺是個讀書人,在鄉(xiāng)村教了一輩子書,自是愛書如 命,甚至連帶字的紙都不允許隨意撕扯、毀壞,更不準亂扔。小五在爺爺?shù)奈葑永镆娺^幾大箱子的古書(可惜那些書在文革中幾乎都被燒掉了),爺爺一肚子的故事 都是從那些書上來的,比如《封神演義》、《東周列國》、《三國志》,還有一些宮廷傳奇等等。爺爺像個說書先生,講得繪聲繪色,村子里的大人孩子都愛聽,有 時家里來了客人,也會邀請爺爺講上一段。聽客里自然少不了近水樓臺的小五了,這些天南地北的事兒和性格鮮明的人物不知不覺間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也令貧窮的 生活不至乏味。爺爺?shù)臅m然古奧難懂,卻攔不住小五一顆好奇之心,他常常翻看爺爺?shù)臅?,小學三年級就揀出《三國志》來讀,雖然有太多不認識的字,也讀不通 語義,到底是囫圇吞棗地瀏覽了一遍,故事的梗概明白個大概,這也足夠小孩子自豪了。 愛聽故事的小五八歲那年才上小學,追著大些的男孩子聽人家講《西游記》里的連環(huán)畫《小雷音寺》,竟然給背下來了,然后繪聲繪色地又講給班上的同學聽,同學和老師都為之叫好。小五更愛讀書了,除了翻看爺爺?shù)牟貢?,還時常跟小伙伴們互相交換著小人書看,癡迷在書香之中。 《我的家鄉(xiāng)》,是小學三年級時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也是小慶和第一次學寫作文的題目。小伙子毫不費力,一口氣寫下一千多字,家鄉(xiāng)的山山水 水、野趣巧遇由筆端泉水般汨汨涌出。暢快淋漓地揮灑完畢,就扔在腦后了。未曾料到,這篇在如今已成名的張慶和看來十分稚嫩、平淡的作文,老師竟給了很高的 評語,并在全班作為范文朗讀。那時教室里安靜極了,前面和旁邊的同學不時扭頭看他,小慶和有點不好意思,心里卻是美滋滋的。爾后,其他班級甚至高年級的老 師也將這篇作文拿到他們班級去朗讀、評析。自己的第一篇作文得到老師的嘉許和肯定,給了小慶和莫大的鼓勵和啟迪,一扇文學的大門向他敞開了,一粒文學的種 子在心中萌動。雖然后來經(jīng)歷了兩年的輟學,但離開學校的他從未離開過心愛的書本,再次坐進課堂里的小慶和寫出的文章依然是班級里的范文。 正當張慶和雄心勃勃,立志在文學上有一番作為之時,“文革”到來了,學校停課,老師被批斗,圖書被焚作灰蝶,知識的尊嚴蕩然無存。這一切突如其 來的變故讓張慶和錯愕而迷茫,正如他在后來的作品中所述:“愚昧和無知揚起的漫天塵沙迷蒙了我的雙眼。從此,我不再讀‘閑書’,不再‘胡思亂想’,與‘有 所作為’徹底決裂,這一絕就是十四年。這十四年,正是我生命蓬勃、獲取知識的美好年華??!可惜,我失去了,永遠地失去了!” 軍旅生活重拾文學夢 1969年1月,張慶和穿上了空軍軍服。軍旅生活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也是藏在心底里那顆不滅的文學火種重新燃亮的地方。新鮮的生活,俊秀的 山河,讓靈感不期而至,詩情瞬間爆發(fā),一首四行小詩《胸懷朝陽衛(wèi)祖國》一氣呵成。他將這首小詩投到《青海日報》后,并沒有太放在心上,更沒有想到自己的作 品會變成鉛字,赫然印在1974年1月8日的《青海日報》上。這第一篇被公開發(fā)表的作品給了張慶和莫大的鼓勵和信心,于是又一連寫了四首小詩,其中兩首又 被《青海日報》發(fā)表了。然而這一時而起的激情并沒有讓張慶和繼續(xù)寫下去,激情過后又是幾年的沉寂。 “文革”結(jié)束后,大環(huán)境回暖,知識重又受到尊重。經(jīng)歷了那十年知識枯竭期的人們,好似荒漠逢甘泉,如饑似渴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那時候的張慶 和已經(jīng)是所在師最年輕的指導員了。晴好的社會氛圍,讓他又揀起了書本和紙筆。工作之余、節(jié)假日,大家都放松緊繃的神經(jīng),打牌聊天,他則一頭扎進書本里,彌 補逝去的青春讀書年華。每每讀到動情處,便詩情四溢,一首首清新典麗、情真意切的小詩躍然紙上,在旁人看來,這個指導員有些不務(wù)正業(yè)呢。閑暇之時,張慶和 凝目深思,童年的生活、故鄉(xiāng)的親人和山川草木一樁樁一幕幕由心頭起飛,棲落眼前,又凝結(jié)成粒粒文字如雨滴滾落,匯集成文學原野上的一條條潺潺流韻。這文思 一發(fā)而不可收拾,詩歌、散文、小說皆有所涉獵,最終在遼陽文聯(lián)呂乃國老師的建議和鼓勵下專注于詩歌創(chuàng)作。這一段時期是創(chuàng)作激情燃燒最熾烈的時期,大量帶有 對鄉(xiāng)土眷戀贊美的作品問世,如發(fā)表于《空軍報》的《故鄉(xiāng)土》,發(fā)表于《鴨綠江》雜志的《我身旁流著一條小溪》,以及發(fā)表在《**文藝》、《**報》和 《遼寧日報》等報刊的諸多詩作。 祖國好山河為他提供了寫作題材 1987年,張慶和結(jié)束了歷時十八年的軍旅生活,告別了心愛的戎裝,轉(zhuǎn)業(yè)到了地方。因為他對文學的愛好和發(fā)表的一些作品,當時一些媒體和用人單 位曾一度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哲妱?chuàng)作室的石玉增老師,空軍報副刊的竇志先主任,以及著名詩歌評論家張同吾老師更是向人民建材報社大力舉薦。張慶和始終抱守 著他的文學夢,一心只想做一個副刊編輯,而因另兩家報紙和一家雜志都沒有文學副刊,因此就與其無緣了。上天不負有心人,拿定主意要成全他的夢想,1987 年8月,張慶和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建材報》的副刊編輯和記者,在文學的沃土上繼續(xù)耕耘與收獲。 新的工作給了他更多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機會,張慶和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山河的壯麗,草原的遼闊,鄉(xiāng)村的炊煙,城市的燈火,無一不在撥動他心中 的摯愛之情與感動。這一時期,他寫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比如詩歌《窯爐班,成了一塊風水地》《西柏坡話題》《梁山好漢》《其實,詩人不過是一棵草》等,比 如散文《峭壁上那棵酸棗樹》《海邊,望著浪花》《面對草地》《仰望雪山》、《壩上月》《荔波一棵樹》《狼牙山遠眺》《走向崇高》《武當山的水》等。這些作 品,大多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文學》《詩刊》《中國作家》等有影響力的報刊發(fā)表,有些還被一些省市、學校選作中考語文試題和 模擬練習題應(yīng)用。 說起對散文寫作的涉獵,張慶和說1993年以前是絕少的,這其中還有一個緣由。張慶和1993年5月7日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后,不久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聯(lián) 部在作家中發(fā)起一個散文征文,朋友勸他寫寫試一下,于是他寫了具有濃厚思鄉(xiāng)情懷的散文《秀月》,覺得不是很滿意,一個月后那篇著名的《峭壁上那棵酸棗樹》 完稿投出,在那次比賽中獲得三等獎,并被刊載于《文藝報》,繼而《散文選刊》選載,自此情思文采如清泉汩汩奔涌而出,一批優(yōu)秀散文隨筆不斷見諸首都數(shù)十家 報刊。 有兩件小事是必須記下來的。 作家黃國光先生在《一個摸黑寫詩的人》中寫過這樣一件事:張慶和一家三代擠在50多平米的房子里,他沒有書房,愛人身體不好,晚上休息得比較 早,又睡覺輕,有一點動靜就會被吵醒,更不要說開燈寫作了。所以,為了照顧愛人的身體,他也要早早上床休息??墒亲骷业撵`感往往在夜深人靜時迸發(fā)而出。慶 和當然不想放過這稍縱即逝的靈感,怎么辦?強差人意的環(huán)境往往能催生人的智慧,每晚睡覺前他都要在床頭準備下紙和筆,以便靈感到來時好馬上摸黑記下來,第 二天再抄寫整理。很多佳作就是在這樣的深夜人靜時孕育生成的。 那是一個夏初雨后的周日,張慶和與愛人騎自行車到郊外一條小河附近踏青。清幽怡人的景,淡爽煦暖的風,更有溫柔賢惠的愛人相伴,突然覺得該寫首 詩才對得起此情此景,可不管怎么琢磨就是出不來感覺。第二天下班的路上,靈感倏然而至,可是張慶和翻遍身上也沒找到一張紙片。他知道這時不能再騎車了,此 前曾因為騎車時一門心思斟酌詞句而摔傷過,于是只好推著車一邊走,一邊琢磨。走著走著,突然在眼前地上發(fā)現(xiàn)一個空煙盒,張慶和趕忙撿起來在煙盒背面記下了 這首詩,就是我們后來在他的詩集《靈笛》中讀到、曾被引為嘉評的短詩《夏日小河邊》:柳蔭鋸碎陽光/粉末滿河道飄蕩/誘惑在前面悄悄拐彎/蟬聲興沖沖織網(wǎng) /碧草欲挽留腳步/不小心驚動了芬芳。 對現(xiàn)實社會和生活的憂慮,給了他寫作的動力 作為一個編輯和記者,除了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多時候是與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打交道,再加上耳聞目睹之種種社會怪相,心情不免有些灰蒙蒙,有些 迷茫了。但是消極不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應(yīng)有的心態(tài),他拿起手中之筆,將心中的憂慮與正義感凝結(jié)成文字,一篇篇與反腐敗有關(guān)的文章見諸報刊,如:散文《貪 官預(yù)報》《感謝腐敗》《貪官求生“三竅”》《當官的朋友這樣說》《奴才對話》,詩歌《問題詩》《梁山好漢》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顧問》《扒手形色》《北圖 閱報》《遭遇出租車》等反映社會生活中一些百姓素養(yǎng)欠缺問題的文章。這些直白刺耳的文字必然是要引來非議的,這一點張慶和也早有預(yù)料。他在散文集《該說不 該說》篇中曾如此表白:“即使此小文,也許一些人看了會感覺不舒服,說不定也要弄出個什么說道來摁在言者身上呢。人心炎涼,無孽不有,由人家說去好了。相 信被唾沫淹死者,是不敢騰濤踏浪的人;被手指戳斷脊梁骨的,只是那些軟骨病患者而已?!睆垜c和正是挺直脊梁行進在浪濤之上的一名歌者。 求真、向善、尋美的人生態(tài)度,是他作品的主要成分 陰霾總是暫時的,它會讓張慶和的心情一時走入低谷,但總能從中跳出,因為文學之光照在心里。對**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讓他總能將生活中的 每一縷陽光收集起來,又將之編織成閃爍著愛與熱情的文字,去照亮讀者的心靈。在散文《哄哄自己》中,張慶和寫到:“這世界的風霜雨雪太多。心一旦被打濕 了,受潮了,只有自己把它搬到陽光底下去曬,才能尋找到溫暖,才能不讓它發(fā)霉,才能把角落深處的那個陰影驅(qū)逐?!痹掠嘘幥鐖A缺,心情也時有波動,心情是 “需要問候”的。散文《問候心情》告訴讀者,“壞心情往往是由于好心情得不到應(yīng)有的認可而改正歸邪;壞心情也常常由于受到了應(yīng)有的撫慰而變換了角色。所 以,壞心情和好心情一樣,都可能因時、因地、因人,因是否得到了理解和尊重而改變其方向?!痹偃缟⑽摹镀瘘c》、《中秋望月》、《心靈是一片土地》等,更是 因其美妙的文字和深刻的內(nèi)涵被多家媒體選載,其中《起點》一文還被引用在2012年昆明市中考語文試卷中。 如今,已經(jīng)退休了的張慶和依然沒有停止筆耕,陪伴小外孫的生活給了他另外一種體驗和感受,迄今為止,他已寫出一百余首兒歌,其中《小雨點要回 家》和《娃娃·西瓜》還被譜曲網(wǎng)上傳唱。在當今兒歌質(zhì)量良莠不齊的年代,一個作家、詩人能以主要精力去執(zhí)筆兒歌,實在是孩子們的一大幸事。我們期待一本優(yōu) 秀的兒歌專輯早日面世,也期待張慶和有更多佳作潤澤我們的心靈。 (兒歌集《娃娃成長歌謠》(張慶和著、其外孫團團繪畫)由線裝書局出版社出版,并且已經(jīng)第2次印刷,現(xiàn)正由全國各大書店和互聯(lián)網(wǎng)書店發(f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