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苦心育愛女,文姬抒情《悲憤詩》
蔡琰(字文姬)是東漢時期杰出的女詩人、音樂家。她的父親蔡邕是東漢一位著名的學者,史書上說他“少時博學,師事大傳胡廣。喜愛辭章,數(shù)術(shù),天文,妙操音律”。他不但精通天文、歷法、數(shù)學,同時還是一位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和音樂家,曾官拜中郎將。 中郎將蔡邕給女兒文姬從小說故事,講詩文,教彈琴。聰明的女兒隔墻能聽出父親彈斷了哪一根琴弦。 蔡邕非常喜歡自己的獨生女兒,從小就注意培養(yǎng)她對文學和音樂的興趣。文姬自幼愛聽父親講故事,說詩文,尤其喜歡父親寫的詩、文學作品。小小的文姬,每天都要把父親的著作端放在書案上,一篇一篇地朗讀,越讀越有味,越讀越愛讀,直到把字字句句都牢牢地記在腦子里。 蔡文姬還很喜歡聽父親彈琴,悠揚的琴聲仿佛把她帶到了另一個世界,使她對音樂著了迷。她常常邊聽邊看著父親彈琴奏樂的神態(tài),心曠神怡,那優(yōu)美的旋律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中。 在父親的啟發(fā)指導下,聰明過人的蔡文姬經(jīng)過反復苦練和細心體會,很快掌握了音律。天長日久,只要父親一彈琴,她就能聽出是什么曲調(diào),而且還能分辨出撥的是哪根琴弦。 在一個靜靜的深夜,蔡邕獨自坐在屋中,回顧自己坎坷的身世,心緒起伏,感慨萬千,遂彈起琴來。琴聲悠揚,猶如高山流水,江河奔騰,文姬在隔壁房中聽得入了迷。突然“嘣”的一聲,琴弦斷了?!暗?,您斷了第二根琴弦!”文姬大聲喊道。女兒的辨音能力使蔡邕大吃一驚,為了進一步驗證,他彈著彈著,又故意弄斷了一根弦,要女兒回答斷的是哪根,文姬又準確無誤地答對了。蔡邕對女兒的才華又驚又喜,但沒有當面夸獎,而是更加精心地培養(yǎng)指導她。蔡文姬“博學有才辨,妙解音律”。 文姬歸漢后,接替父親寫成了《后漢書》。她寫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詩詞,感人肺腑,千年流傳。 蔡文姬一生的遭遇是很不幸的。幼年隨同被陷負罪的父親度過了一段亡命流離的生活,后來,父親慘死獄中。她16歲時嫁給河東衛(wèi)仲道為妻,又遭夫亡。因無子,回娘家寡居。后來,在漢末大動亂中,為胡騎所俘,遂流落于南匈奴(今山西地方)。在那里滯留十二載,嫁給左賢王,生二子,后為曹操贖回,再嫁給陳留董祀。 文姬歸漢后,在父親的好友——曹操的支持下,憑著她那驚人的記憶,把父親在動亂中遺失殆盡的著作一一地繕寫出來,并接替父親續(xù)寫了歷史名著《后漢書》。 蔡文姬高度的文化修養(yǎng)和不幸的遭遇,使她寫下了杰出的詩篇。她寫的五言《悲憤詩》,長達540字,敘事抒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是建安文壇上的一篇杰作。詩中生動地描述了詩人在漢末軍閥混戰(zhàn)中的悲慘遭遇,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凄惻復雜的心情,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和感人肺腑的藝術(shù)魅力,因而流傳至今。另有《胡笳十八拍》等,相傳亦是蔡文姬的作品。 蔡文姬在文學和藝術(shù)上的造詣固然與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和她的生活經(jīng)歷分不開,但她父親對她悉心培養(yǎng)和教育的功績,同樣也是不可抹殺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