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欧美综合在线777|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桃花|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综合aⅴ

<label id="qutfd"><tt id="qutfd"></tt></label>

  • <span id="qutfd"></span>
    <object id="qutfd"></object>
    <address id="qutfd"><ul id="qutfd"><strike id="qutfd"></strike></ul></address>
  • <address id="qutfd"><ul id="qutfd"><strike id="qutfd"></strike></ul></address>
    <td id="qutfd"><video id="qutfd"></video></td>
    <menu id="qutfd"></menu>
  • 說說網(wǎng)

    首頁 > 說說百科 > 好詞好句 >

    好詞好句

    靈氣的發(fā)展經(jīng)典語句名句摘抄(精選174句)

    好詞好句2022-02-1591舉報/反饋

    1、我們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分別心

    2、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幾乎全部建立在分別心

    3、要了解真實存在就要有一個不同的過程,需要我們具有更大的智慧、

    4、要了解真實存在,而不只是去接受或者服從于一個觀念,我們就要有更大的智慧、

    5、那么,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不是建立在野心之上的,沒有分別、不問結(jié)果的生活方式呢?

    6、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都喜歡這樣或喜歡那樣,而他們的偏好里往往帶著個人特有的氣質(zhì)。

    7、怎樣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不隸屬于這個世界?怎樣才能活在不健全的世界當中,卻又保持健全?

    8、地球是被劃分過的世界,有貧賤富貴的分別,有很多長短的分別,所有的事物都是被分別出來的。

    9、我們生活的地球如此美麗,那么我們能否不破壞這份美麗,不造成他人的痛苦或死亡?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10、通過對群體行動的分析,我們了解到,雖然群體行動在某些時候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最終是會給入帶來災難和混亂的。

    11、要達到理想,時間是必要的,進步也是必要的。我們必須擁有知識才能進步,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地去奮斗和掙扎以獲得

    12、你就是世界,這是一個真切的事實,而不是一種頭腦里面的概念,你的痛苦、寂寞、死亡、焦慮、悲傷,同時也是世界的。

    13、只要用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在這個糾結(jié)的世界上工作、做事。當大腦依然清醒時,我們就像河流一樣,永遠在凈化自己。

    14、根本的自由不是從某樣東西里解脫,它是自由的頭腦和心靈的一種品質(zhì)。沒有這種自由,人類就只是一部機器,生存就是痛苦。

    15、如果可以做到,那么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不要問怎樣。一問怎樣,我們就需要有人告訴我們怎么做,這樣我們就失去了自由。

    16、如果我們說我不知道,那么別人的認識就不重要了。這時,我們的心自然是清新的。我們的心因為說出我不知道而保有了清新的本質(zhì)。

    17、傳統(tǒng)將我們造成了一個只會模仿的人,而歷史的壓力則驅(qū)使我們?nèi)ロ樂?。這種對傳統(tǒng)的模仿造成了我們心智的遲鈍。最后,因循傳統(tǒng)引發(fā)了

    18、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真正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中日益增長的殘酷和仇恨的問題。野蠻殺戮才是問題所在,而不是一個人是否喜歡肉的味道。

    19、然而,我們永遠都不應只是問怎樣,因為生命的真諦不會在我們詢問的過程中自然地彰顯出來。所以,我們必須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來獲得。

    20、理解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如同理解自己與鄰里、妻子和孩子的關(guān)系,是很難的事情。但是,我們對此從未思索過,從未坐下來看看星辰、明月和樹木。

    21、觀念的危機還表現(xiàn)在人們賦予了感官享受、金錢、名譽、地位非比尋常的重要性,這就使得許多人被感官享受和物質(zhì)價值俘虜。由于我們過于想得到

    22、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確實存在著許多丑陋不堪的、讓人糾結(jié)的事物,但是,我們是否只會滿腹抱怨,而不會向內(nèi)觀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依然保持清醒?

    23、理想滋生了沖突,因為我們被多少世紀以來的理想主義制約著:理想的國家、理想的人、榜樣等,這使我們看不清榜樣與真實之間的分界,也就看不清真相。

    24、世界上似乎存在著一些永恒的、不變的真理,這是對真理最通俗的描述。但是,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在短暫的生命中,我們能否尋找到那些永恒的真理?

    25、如果想理解人類與地球的關(guān)系,我們就應該非常謹慎地使用我們?nèi)≈诘厍虻馁Y源。并不是我們不可以利用地球資源,而是一定要在熱愛地球的前提下這么做.

    26、弘一法師的傳記所記述的這段話,體現(xiàn)了他真正的慈悲為懷的菩薩心腸。每次讀到這個細節(jié)時,我們都不得不為弘一法師對于生命的深徹的憐憫與敬畏所感動。

    27、這種獨立自由的思考也許可以通過培養(yǎng)專注的注意力而得到。一開始,如果我們每天都花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來思考這些事情,那么接下來這種思考就會創(chuàng)造

    28、對事物的理解,我們只能存在知道和不知道兩種狀態(tài),對已知的我們習慣稱之為知道,對未知的我們只能稱作不知道。難道我們真的只能這樣去觀察和理解事物嗎?

    29、無論我們的身份是什么,只要在我們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存在任何一種形式的私欲,包括我們所擁有的地位,或者某種信仰、意識形態(tài),那么,我們的心靈就難免狹隘瑣碎。

    30、當我們的心不再只活在理想之中,不再有逃避時,我們就會了解現(xiàn)實,就會針對現(xiàn)實采取充分的行動,那么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清凈無邪,我們就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31、思想不能產(chǎn)生愛和善,它實際上是世界上最荒謬的東西。對于一個靈敏的頭腦來說,重要的不是控制思想,而是去了解它,了解思想的開端和源頭以及它在我們心里的真相。

    32、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夠超越已有的形象和記憶以及意識的有限范疇,去填補思考者和思想之間的那條鴻溝?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超越限制,從而進行獨立的、自由的、真正的思考?

    33、任何生命都不能脫離自然背景而獨立存在,人類更是如此,我們與大自然深深地交融。哪里有自然的動植物,哪里就有希望和幸福。我們所有的感受,只有在熱愛大自然當中才能產(chǎn)生。

    34、生命的運動是一個未知的過程,人們對于生命現(xiàn)象所引起的疑問、困惑和爭論,足以集成無數(shù)本名為《十萬個為什么》的書。即使完完整整、清清明明活過一輩子的人,也不可能回答完所有
    (m.haoli737.com)

    35、我們當前面臨的危機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那些用視力可以觀察到的領(lǐng)域,它涉及的不是金錢,也不是有形的事物,而是人們的觀念。我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轉(zhuǎn)變,從善良的觀念轉(zhuǎn)向邪惡的觀念。

    36、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真正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中日益增長的殘酷和仇恨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人是否喜歡肉的味道。如果任由這種殺戮心泛濫和繁衍下去,那么我們終將殺戮自己。

    37、如果不了解真實存在,那么我們就不可能發(fā)現(xiàn)真實,而沒有這樣的了解,生活也就沒有意義。生活是一場永恒的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總是繼續(xù)著痛苦和磨難。真實的東西只能通過了解真實存在才能被了解。

    38、大到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殺戮更是以一種漫無邊際的殺傷力在危害全球。一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安全和擴張,很可能會去摧毀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版圖安全,很可能會去毀滅另一個民族。

    39、由此來看,私欲本身是沒有好或壞的,它本是生命中一種極為純粹的生存行為而已。然而,當人類有了思想和意識,開始濫用私欲的時候,私欲就超越了它基本生存行為的本質(zhì),開始扮演一個罪大惡極的角色。

    40、人與大自然是什么關(guān)系?我們是否意識到自然界除了有人類,還有奔涌的河流、翠綠的樹木、疾飛的鳥兒、悠閑的魚兒、多彩的云朵和褶皺的大地?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人類同它們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

    41、如果知道破除某個習性就是在培養(yǎng)另一個,那么我們就只剩下一個行動,那就是不去對抗習性。無論做什么我們都還處在習性的模式中。因此,什么都不做,也不再奮戰(zhàn),而是覺察我們的習性,便是最高的智慧。

    42、然而,大多數(shù)人只注意到了肯定和否定的區(qū)分和對立,卻忽略了它們的滲透和包含。因此,他們也就難以明白,否定不是肯定的對立面,我們不能簡單地對一件事情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因為肯定從否定中產(chǎn)生。

    43、一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論認為,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人類有思想。但笛卡兒又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上帝笑的不是我們的機靈和智慧,而是我們的思想,因為思想實際上是世界上最荒謬的東西。

    44、人類是否有可能自由地、和平地、真實地生活在世界上?人類有沒有可能從制約里徹底解脫出來,不只是意識形態(tài)或觀念上的解脫,也包括心理上的、內(nèi)在的自由?每個人都帶著這樣的疑問在生活,因為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自由。

    45、當意識到記憶這種對過去經(jīng)驗的延續(xù)正在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負面的影響,正在阻礙我們自由地、完整地去認識當下的事物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放下記憶,享受全新的當下。在我們超越了記憶的延續(xù)性之后,真正的自由自然得以出現(xiàn)。

    46、我們通過心去觀察事物和了解他人,心是我們發(fā)現(xiàn)、質(zhì)問、探索、追究問題的工具。但是,隨著心智的不斷成熟,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類濫用了心,使心持續(xù)地加速敗壞和崩潰。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這種敗壞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分別心。

    47、自由就是完全的和諧。當有了深刻的、根本上的自由的時候,我們便扎根于自由的真實而非自由的觀念,而那個自由也會遍及我們所有的活動、所有的努力。沒有這種自由,生活便始終都只是局限于時間和沖突的小圈子里的活動而已。

    48、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群體性的行動所造成的集體性災難,而且要意識到所有的大災難都是人類的行為造成的。要生存就必須付諸行動,就必須和外界建立和諧的、友好的聯(lián)系。我們必須從自身的轉(zhuǎn)變做起,這樣才能夠改變這個矛盾的世界。

    49、地球上的生命除了人類之外,還有花草樹木、烏獸蟲魚等,這些生命構(gòu)成了自然。在自然中,每一種生命都享有同等的生存權(quán)利。自然界的一切并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欲望而存在的,它們自有其屬性和價值。然而,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點。

    50、經(jīng)驗和教訓對我們做事情是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但我們也不能完全依賴于過去的經(jīng)驗,因為經(jīng)驗是死的,它無法解決我們生活中那些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問題。我們親身經(jīng)歷的經(jīng)驗尚不可靠,更何況那些離我們已經(jīng)很遙遠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呢?

    51、為什么從古至今都存在殺戮?為什么殺戮無法止息?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只要帶著問題去覺察世界中的一切,你就會找到答案:殺戮是因為沒有愛。如果一個人內(nèi)心沒有愛,而是充滿了殘暴,那么他的一切行為都是通過殺戮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

    52、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人類的殺戮心,不只是口頭上或者理智上的理解,而是如同芒刺在背的真實的理解,那么我們就能夠具有愛、同情和慈悲心。這樣,我們才能夠打開通向?qū)θ祟惖膼鄣拇箝T,從而止息人類的殺戮心,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歡喜的世界。

    53、不知道的狀態(tài)是冥想的內(nèi)容之一,不知道是沒有任何意識內(nèi)容的一種狀態(tài)。換句話說,不知道的狀態(tài)就是在每個當下覺知真相與幻象。覺察到意識里的內(nèi)容即是整體意識,認清自己不知該如何反抗這些東西,并且承認自己不知道,那便是看見了真相。

    54、亞里士多德說:那個自古以來就被問的問題,那個現(xiàn)在仍然要被問的問題,那個將來永遠要被問的問題,那個使我們永遠不得安寧的問題就是:存在是什么?我們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或者說屈服于什么,才能徹底了解到真實存在?這個存在是重還是輕?

    55、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里,私欲是一個貶義詞,人人都懼怕成為私欲的囚徒。然而,現(xiàn)實生活告訴我們:私欲是普遍存在的事實,即人人都有私欲。為什么我們逃離不了私欲的束縛?從生物學、生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講,所謂的私欲其實就是人的自我滿足。

    56、因此,如果知道破除某個習性就是在培養(yǎng)另一個,那么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不去對抗習性。因為無論做什么,我們都還處在習性的模式中。因此,什么都不做,也不再奮戰(zhàn),而是覺察我們的習性,便是最高的智慧,這樣,我們就會立刻釋懷并感到輕松。

    57、遵從生命就是讓自己處在沒有對抗的生活狀態(tài)中,不去抵抗自己的本性,不去違背內(nèi)心的意愿,不去對抗已有的或正在形成的習性。我們要像馮驥才那樣想到寫作就寫作,想到作畫就作畫,何必非要安排先后順序或固定時間呢?隨性而發(fā)便是最高的境界。

    58、那么,我們能夠超越傳統(tǒng)的束縛嗎?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如果能夠放棄傳統(tǒng)做法,那么人們就能夠以純真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也就是說,只有把所有的經(jīng)驗都放置一邊,讓頭腦處于不起作用、不發(fā)揮智慧的狀態(tài),頭腦才會變得高度敏感,才會變得有序而自由。

    59、如果可以做到,那么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不要問怎樣。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一問怎樣,我們就變成了二手人。這樣,我們將失去自由,失去完整,失去內(nèi)在的誠實,因此,我們將無法誠實地看自己,無法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中。所以,我們絕對不要問怎樣。

    60、老子曾經(jīng)教導我們: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只要存在私欲,那么心靈就無法自由。只有清除了我們心中變質(zhì)、惡化了的私欲,重現(xiàn)私欲最純粹的生存行為的本質(zhì),我們才能讓知覺和行動完全地動起來,才能讓永無止境的愛和自由存在。

    61、生是合理的,那么死亦是合理的。雖然我們知道生命終將生長、成熟并最終走向凋落、死亡,我們都必定要死去,但是并不因為死是合理的,我們就能夠平息對死亡的恐懼。每個人都害怕死亡,都對死亡感到恐懼,不是嗎?我們的存在永遠都被死亡那一片陰影籠罩著。

    62、從兒童時候起,有人就喜歡問怎樣才能長大;長大后,他們又開始追問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等到暮年,依然有絕大部分的人會用掉光了牙的嘴狐疑地問怎樣才能不死去。生命可以說是一個用怎樣來提問的疑問長句,它沒有答案,只有接連不斷地提問和解答、再提問和再解答。

    63、雖然我們有可能一出生就生活在城市里,但那里一定會有花草樹木。如果生長在鄉(xiāng)村,我們就有幸開辟一大片的花園,或者即使籬笆外雜草叢生,也能夠經(jīng)常看到田野里可愛的小黃花,經(jīng)常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萬物,每一個小生命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所有生命的一部分。

    64、那些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往往宣告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和平,宣稱戰(zhàn)爭會產(chǎn)生對人類有利的結(jié)果,說為了人類的明天,他們采用何種手段都是無關(guān)緊要的。他們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個錯誤的手段可以產(chǎn)生一個正確的結(jié)果。于是,他們就通過思想觀念將這種錯誤的手段合法化了。

    65、有些人早就有了應該成為怎樣的人以及應該如何為人處世的概念和理想,然而,這些概念和理想并沒有引導他們走向自由之路,反而把他們帶入了一種虛而不實的生活中,制造了與事實相反的情境??死锵D悄绿嵴f:如果知道如何與真實相處,那么我們就不需要相對的理想了。

    66、因此,有私欲的地方,就有分裂人民、種族、國家的根源。私欲使心靈狹窄與瑣碎,使我們喪失了彈性和敏銳的覺知能力。無論我們的身份是什么,如果在我們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存在任何一種形式的私欲,包括我們擁有的地位、信仰、意識形態(tài),那么我們的心靈就難免狹隘和瑣碎。

    67、自由只能在活生生的當下、在日常的生活里出現(xiàn),而對于我們生活中的混亂的徹底否定就是自由?;貧w自然即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由的力量,它使我們能夠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一旦免除了情欲、惡念、無知,免除了庸俗、貪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自由的真相。

    68、自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內(nèi)在的真正自由,我們就不會快樂、平安:沒有心靈的根本自由,人類就只是一部機器。然而,個人永遠是受制約的,在哪個國家都一樣,永遠都受到社會、文化以及個人思想結(jié)構(gòu)的制約。哲學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桎梏當中。

    69、為了人類的生存,我們必須停止各種各樣的殺戮,不僅是對動物、植物,更要結(jié)束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殘殺,而只有愛和善才能夠止息所有的仇恨和殘酷。沒有愛,我們就不可能理解殘酷和殺戮。和平有可能通過恐怖的統(tǒng)治建立起來,但是戰(zhàn)爭、殺戮會在我們存在的另一個層面延續(xù)。

    70、在群體性的災難面前,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最單純的責任感,一種最真實的正義感。共同的厄運如此強大,以至于個人的愛情、思想、痛苦都變得微不足道。久而久之,一切個性的東西都將失去語言,人們將不再有屬于自己的記憶和希望,只活在當前的現(xiàn)實之中,這是一場更大的災難。

    71、如果不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自然,那么我們又怎么會去熱愛人類和動物呢?當走在路上碰到一頭小牛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它的尾巴是走了樣的。這時,我們會捂著鼻子搖搖頭說:看著都讓人難受。人們已經(jīng)喪失了對動物、植物的那股柔情,失去了自己的敏感,對美好事物變得麻木無知。

    72、我們的記憶是過去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不斷延續(xù)的產(chǎn)物,它永遠是歷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帶來自由。當我們超越了記憶的延續(xù)性之后,真正的自由自然得以出現(xiàn)。記憶是對某種經(jīng)驗的延續(xù)過程,它是持續(xù)不斷的,從我們擁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它就一直被儲存在我們的頭腦當中,且延綿不絕。

    73、在工作上,我們已經(jīng)將每日平均工作的時間減少到一百年前的一半左右,我們現(xiàn)在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比我們的祖先敢于想象的還要多得多。但是,結(jié)果又能怎么樣呢?許多人并不知道該怎樣使用新獲得的自由的時間,只是想方設(shè)法去消磨這些結(jié)余下來的時間,這樣,他們便心滿意足了。

    74、人類面臨的危機是不同尋常的、史無前例的。危機來了又走,許多時候它看似得到了緩和,實際上是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存在著。人類歷史在不同階段都曾出現(xiàn)過不同類型的危機,有國家的、社會的、民族的、經(jīng)濟的,政治的等。我們了解并熟悉這一點,而且或多或少都親身體驗過這個過程。

    75、人是生物之一,生物是有生命的,維持生命就需要補給,也就是最簡單的吃喝拉撒。就一個獨立的人來說(假設(shè)世界上只有他一個人),他要生存,就必須從自然界獲得食物來滿足自己的飲食,那么這就是他最初的欲望,也就是他私欲的最原始的表現(xiàn),因此私欲的原始動力來源于生存的需要。

    76、佛家常說:不妄想、不分別、不執(zhí)著。大與小、高與低、多與少、善與惡、好與壞、生與死,都是事物最純真、最單純的真相,它們本來就無好壞之分。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想不起分別心,我們就要憑借自己的本性去單純地、樸素地生活,拋開你我的界限和大小的差別。

    77、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當前我們面臨的危機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那些用視力可以觀察到的領(lǐng)域,它涉及的不是金錢,也不是有形的事物,而是人們的觀念。我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轉(zhuǎn)變,從善良的觀念轉(zhuǎn)向邪惡的觀念。我們必須意識到當前的危機具有的特殊性,因為它是思想領(lǐng)域的問題。

    78、生和死本是同一件事,把它們分裂開就是痛苦的根源。如果不知道生是什么,那么我們又怎么能了解死亡呢?當一片葉子從樹土飄落時,它有恐懼感嗎?鳥兒對死亡有恐懼嗎?它們只會專心地筑巢、覓食、繁殖、飛翔,因為那就是它們的生活。它們從來不去思考死亡的問題,所以它們從未恐懼死亡。

    79、自由絕對是必要的,但不是為所欲為式的自由,而是根本的自由。在談?wù)撟杂蓵r,我們談?wù)摰氖且粋€根本的話題。根本的自由不是從某樣東西里解脫,而是自由的頭腦和心靈的一種品質(zhì),在那里不存在方向。從一個東西當中解脫出來,只是對已然的調(diào)整后的延續(xù),只是一種反應罷了,因此它不是自由。

    80、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向妙蓮法師交代了五件事,其中有一件是叮囑弟子在把他的遺體裝龕時,要在龕的四個腳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滿水,以免螞蟻等其他蟲子在聞到味道爬上遺體后在火化時被損害和燒死。即使裝好龕以后,每天也必須將墊龕的四個小碗里面的水加滿,因為他害怕水干后,又引來螞蟻。

    81、如果深入探索人生中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物,一邊探索一邊學習,那么我們的心和腦就會變得非常安靜而充滿智慧。我們根本不需要透過任何方法、老師、導師或修行體系來達到知道的目的。因為不知道的心是一顆默然不語的真空之心,是一種神圣的東西。只有在不知道的空寂之中,才最能出現(xiàn)嶄新的事物。

    82、這個故事的可笑之處在于,一個只會空想的頭腦甚至連行動的能力都沒有。我們的生活仿佛處在旅行的途中,思想是我們的導游,沒有導游,一切都會停止。頭腦中那些負面的胡思亂想只會干擾我們的實踐活動,把我們的行為引向一個缺乏實際行動的誤區(qū)??梢?,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著多么重要的位置。

    83、著名小說家米蘭·昆德拉在其巨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寫道: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也就越真實存在。

    84、也許很多人都在努力成為一個思想者,他們刻苦學習,認真生活,不斷積累知識,以便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問題,而這使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持有自己的見解,生怕自己被他人輕視。生活中,如果你評論一個人,說這個人沒有思想,那么,這似乎是對對方最沉重的審判。那么,我們的思想真的那么重要嗎?

    85、知識的積累和科技的進步其實加強了對個人自由的限制,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破壞了人類的自然狀態(tài),產(chǎn)生的是人的嫉妒、競爭、痛苦和恐懼。自由意味著自然,意味著內(nèi)心的狀態(tài)、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只有在自由的、自然的狀態(tài)下,我們具備了完整的人格,才能過完整的生活,而不是零碎地過著片段般的生活。

    86、我們看到,不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領(lǐng)域,野心都會助長競爭,大家都在努力往上爬,都想創(chuàng)造紀錄。這種野心確實在物質(zhì)層面上產(chǎn)生了一些可見的利益,但是,接下來它帶來的顯然就是心靈的愚昧以及物質(zhì)對人的制約。于是,我們的心便失去了彈性、失去了單純,因此,我們無法再直接體驗事物。

    87、每個人都有欲望,而且欲望在許多時候都是一種催促我們前進的動力。在欲望的驅(qū)使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如今的這個世界既充滿著機會,又充滿著壓力。機會誘使人們?nèi)L試,壓力迫使人們?nèi)^斗,這些都使人們終日奔波于世界的各個角落。當人們開始為了個人私利而不惜犧牲他者的生存權(quán)利時,世界就開始變得丑陋不堪、十分糾結(jié)了。

    88、人也莫不如此,莊子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們就像朝菌一樣來到世上,不一會兒就把菌頭伸向上空,和同類相伴而生,又過了一會兒,就變成了泥土,從世界上消失不見。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注定了死亡,我們一天天活著,其實就是在一天天等待著死亡的降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與死之間的距離僅一步之遙。

    89、倘若被殺戮的對象由人換成了豬、牛、羊等動物,那么大多數(shù)人的反應就變了,他們不僅不感到痛苦,甚至可能表現(xiàn)出享受的樣子。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轉(zhuǎn)變呢?根源在于人們很少將豬、牛、羊等動物看做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而是將它們看做滿足人們口腹之欲或娛樂的工具。在人們的眼里,工具是沒有生命的,即便有,也不被關(guān)注。

    90、總之,我們要么就與過去徹底決裂,要么就被社會吞沒、臣服于社會,把自己交付給社會以及它的傳統(tǒng)、戰(zhàn)爭等。但明顯的,我們不能讓自己生活在那樣的狀態(tài)當中,不能讓自己淪為傳統(tǒng)的奴隸。我們的心智必須為自由、和平的生活而努力,必須從因循傳統(tǒng)走向自由行動。當從傳統(tǒng)中解放出來的時候,我們也就自然地遠離了傳統(tǒng)的沖突和傷害。

    91、天堂的本質(zhì)存在于生與死之中。莊子教過我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中有死,這意味著要徹底改變我們的生存觀念。要結(jié)束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就必須與死亡接觸,必須真實地去感受死亡的狀態(tài),否則我們就不會停止對死亡的恐懼。如果我們是清明的,我們就會尋找死亡的意義。這不是一種病態(tài)的欲望,因為通過死亡,我們或許會更了解生活。

    92、生命是要親自去發(fā)現(xiàn)的,吃飯、穿衣、睡覺、性,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娛樂和我們的思考過程等,這些乏味的、不斷重復的過程并不是生命的真相。只有當生命被清楚地看做是在慢慢死亡時,生命才是生命。死亡不僅僅指大腦停止思考、心臟停止跳動,而且指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的流動。沒有誰否認過去已經(jīng)消亡的事實,因此,每一個當下的死亡即是真理。

    93、在對待地球和地球資源方面,我們更是只有利用,而沒有愛。我們帶著功利主義的目的去看那些生長著或者死去的植物和動物,我們所做的事情從來沒有擺脫個人目的和功利主義的目的。雖然我們?yōu)榱松姹仨毷秤靡恍﹦游锏娜夂椭参锏娜~子,但是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滿足口欲之歡和肉體上的享受,我們從大自然攫取的東西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應該有的限度。

    94、在看到或聽到殺戮一詞時,你腦海中立即閃現(xiàn)出來的畫面是什么?是不是一幅血淋淋的、尸橫遍野的殘酷畫面?大多數(shù)人都會一邊皺著眉,一邊說是的。許多人都害怕看電視或電影中那些人們相互殺戮的戰(zhàn)爭場面,因為殺戮在他們心中會造成惡劣的心理影響,比如,可能暫時使他們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甚至使他們心理崩潰,而這些無疑都在加深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95、由于當前的危機很特殊,所以要想正確地面對它,我們就必須在思想中發(fā)起一場革命,而且這場革命不能通過別人、通過任何理論、通過任何組織發(fā)起,它必須通過我們、通過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來實現(xiàn)。只有當我們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在每一個思想、行動和感覺里意識到自己的時候,這種變化才會發(fā)生。也只有這時,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擺脫了當前危機的新社會。

    96、你就是世界,這是一個真切的事實,而不是一種頭腦里面的概念。你的痛苦、寂寞、死亡、焦慮、悲傷,同時也是世界的。當自然環(huán)境和資源遭到人類無情的摧殘、破壞和掠奪的時候,看著千瘡百孔的地球,我們應該體會到像一根針扎進自己的大腿或手臂那種真切的疼痛。世界上所有的人是融為一體的,這不是我們臆想出來的,而是我們從心里真心接受自己就是世界的一員。

    97、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我們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對它加以修正。因為害怕犯錯誤,害怕將來會后悔和遺憾,所以我們才更急切地想提前知道那些還未發(fā)生的事情的結(jié)果,那樣我們的頭腦也許就能找到些許的安全感,而沒有這個安全感,我們就會手足無措、寢食難安。內(nèi)心的恐懼不安使我們?nèi)で蟀踩?,而這正是我們不斷詢問的原因。

    98、真理不是陳舊的、腐朽的、一成不變的,不是過去經(jīng)驗或知識的累積和延續(xù)。雖然我們每一次察覺真理時,它總是以相同的面目出現(xiàn),但事實上真理必須在每一剎那中被察覺,因為它是活的東西,它永遠都是不一樣的。真理不是理論,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懼怕死亡的人發(fā)明的自我安慰而已。事實上,真理就是生命,生命是恒常的,所以,我們必須在每一剎那、每一天中去發(fā)現(xiàn)真理。

    99、自由是思考的本質(zhì),獨立的思考意味著我們不帶任何國家的分別,把生活看做一種統(tǒng)一的運動,沒有開始,沒有結(jié)束,沒有時間;在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時候,我們不是依據(jù)自己特定的反應、經(jīng)驗、成見,不去固守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的心能夠?qū)σ粋€理想、一個歷史結(jié)論,或某個哲學觀念有清醒的認識;我們必須擺脫自己的觀念、偏見等,必須是自由的,然后丟掉自己所有的局限。

    100、這個故事的可笑之處在于,一個只會空想的頭腦甚至連行動的能力都沒有。我們的生活仿佛處在旅行的途中,思想是我們的導游,沒有導游,一切都會停止。頭腦中那些負面的胡思亂想只會干擾我們的實踐活動,把我們的行為引向一個缺乏實際行動的誤區(qū)。道,那么它就永遠是清新、活潑而流暢的,不會再積累任何的意見、結(jié)論和界分感,這樣一來,它自然就沒有任何的束縛和局限了。

    101、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曾寫過一本著名的巨作《烏托邦》,書中描繪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憧憬的美好社會,那里的一切生產(chǎn)資料歸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從事生產(chǎn)勞動,而且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和娛樂,那里沒有酒店、妓院,也沒有墮落和罪惡。在戰(zhàn)爭時期,國家的管理者雇用臨近好戰(zhàn)國家的雇傭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烏托邦的一切看起來都那么美好。

    102、一句希臘諺語說,人是一個水泡,就像從降雨的天帝那里,從上帝那里,從天上的露珠,從人的一滴淚,從大自然和神意那里,落下的水泡。有的立刻沉入洪水當中,被水淹沒;有的漂在水面浮浮沉沉,又突然消失。那些在水面上活得最久的則不停動蕩,彷徨不安,最后被云端落下的大雨點擊碎。然而,這些對水泡來說并非什么大的變化,因為它們來到世界上不為其他,只為了能死去才出生。

    103、要擺脫這個不健全的世界,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這個世界的不健全。首先要把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員,看到我們的生活與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然后叩問自己:我該怎樣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不隸屬于這個世界?我該怎樣活在不健全的世界當中,卻又保持健全?對此,克里希那穆提這樣回答:要健全地活在這個不健全的世界,我必須抵抗這個世界,通過內(nèi)在革命使自己健全、行事健全,這就是我的觀點。

    104、戰(zhàn)爭不是取得和平的手段,它可能帶來某一層面的好處,但它不會給人類帶來和平。戰(zhàn)爭在理智上作為帶來和平的手段被合法化,可當理智在人類生活里起主導作用時,戰(zhàn)爭會帶來空前的危機。以前發(fā)生過的各種各樣的危機,是對人或物的利用,而現(xiàn)在的危機則是對觀念的利用。我們有一種了不起的可以將邪惡合法化的觀念結(jié)構(gòu),這比以前要有害得多,也危險得多,因為對觀念的利用是具有毀滅性的。

    105、由于當前的危機很特殊,所以要想正確地面對它,我們就必須在思想中發(fā)起一場革命,而且這場革命不能通過別人、通過任何理論、通過任何組織發(fā)起,它必須通過我們、通過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來實現(xiàn)。只有當我們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在每一個思想、行動和感覺里意識到自己的時候,這種變化才會發(fā)生。也只有這時,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擺脫了當前危機的新社會。殊性,因為它是思想領(lǐng)域的問題。

    106、目前世界上盛行著各式各樣的冥想方法,比如,現(xiàn)在世界上日益盛行的瑜伽就是一種冥想的方法,而瑜伽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nèi)カ@得健康、快樂、青春等。此外,人們對玄學也產(chǎn)生了興趣,因為它的神秘是那樣令人興奮,它使我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追求自然的新途徑??梢?,人類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事往往太急于去體驗,迫切地想填滿所有不知道的領(lǐng)域,貪心地想知道所有未知的事物。

    107、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鼠疫象征的是任何一種大規(guī)模的禍害,瘟疫、災荒、戰(zhàn)爭、專制主義、等都可算在內(nèi),其受害者是所及地區(qū)、民族、國家的所有人乃至全人類。災難之所以發(fā)生,而且發(fā)生后又很難結(jié)束,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某些群體能夠從災難中獲得利益,例如,那些戰(zhàn)爭中的**商和掠奪者,專制政體下的特權(quán)者和腐敗者,他們往往阻止災難的結(jié)束,甚至極力扼**們?yōu)榻Y(jié)束災難而進行的種種努力。

    108、在禪觀里面有一種說法叫大小相即,無有分別,它和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表達的意思相似。須彌山雖然很高,但它卻能夠被小小的芥子所接納,同時還能夠保持自身的原始面貌。這種大小相即的觀念就破除了大小相對的分別相,從而獲得了一種大小相容的圓融境界。事物本來的面目并無所謂的大小之別,只是人們由于受到利己之心的驅(qū)使,才會從功利的角度去判斷它們的大小功用,才會生出大和小的區(qū)別。

    109、既然思想不能帶來愛和善,反而會帶來;沖突和暴力,那么我們是否要想辦法停止思想?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對于一個靈敏的頭腦來說,重要的不是控制思想,而是去了解它,了解思想的開端和源頭,以及它在我們心里的真相。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的大腦貯存了大量的記憶,我們?nèi)钥梢匀ビ^察它,而不需要閱讀有關(guān)它的書籍。一個人必須由徹底的質(zhì)疑開始,而后才能帶著確定來結(jié)束,肯定是從否定中產(chǎn)生的。

    110、著名作家加繆有一部叫《鼠疫》的名作,該書描寫了20世紀40年代的一場因鼠疫而引起的集體性災難的全過程。一開始是鼠疫的先兆,屋子里和街上不斷發(fā)現(xiàn)死老鼠,且逐日增多。起初,所有人都對鼠疫心存疑慮,但不敢承認。等到疫情迅速蔓延,成為無可否認的事實時,市政府卻因害怕驚動輿論而封鎖了所有消息。到了消息封鎖不住的地步時,政府才不得不公布疫情并采取措施:消毒、監(jiān)控、隔離,直至封城。

    111、如果我們真的熱愛地球,那么我們自會節(jié)儉地使用地球資源。也就是說,要理解人類與地球的關(guān)系,我們就應該非常謹慎地使用取之于地球的資源。這并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利用地球資源,而是一定要在熱愛地球的前提下這么做。當我們熱愛大自然,和大自然直接交流的時候,首先出現(xiàn)在我們心里的就是未加雕飾的群山、海洋及海岸上一望無際的灌木和野花等美麗的景象,這不正是我們追求的寧靜、和諧的生活嗎?

    112、我們的職業(yè)選擇大部分都是出于貪婪或野心,要么就是因循傳統(tǒng)的。我們很多人之所以選擇一種職業(yè),多是因為我們是在律師家庭、軍人家庭、政治家庭、商人家庭出生的……又或者因為貪圖權(quán)力、地位。野心驅(qū)使我們和別人競爭,成功的欲望使我們對他人無情。也許我們并不喜歡自己的職業(yè),但出于遵循傳統(tǒng)我們又不得不勉強為之,所以,我們的心總是在不斷在掙扎、抗爭和反叛,最后,因循傳統(tǒng)引發(fā)了

    113、克里希那穆提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混亂不堪、痛苦無奈和無窮無盡的;沖突。當真正面臨這些不堪入目的景象時,有思想的、認真的人,那些真正關(guān)心世界的人,就會意識到行動的重要性。我們的行動分為兩種:群體行動和個體行動。通常情況下,群體是由無數(shù)個體組成的。你、我、他在舉手投足間構(gòu)成了世界現(xiàn)在的樣子。我們是整個世界的一員,并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的活動建構(gòu)了世界的活動。

    114、要理解人和自然之間的真正關(guān)系,我們必須重拾那份敏感。敏感不會僅僅因為懸掛了幾幅圖片或畫了一棵樹或者發(fā)際間別了幾朵小花就能產(chǎn)生。只有摒棄實用主義的人生觀,人才能敏感起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使用地球資源,而是我們必須按照規(guī)則來使用。如果我們能用雙手在地球上勞作,我們就能同自然建立正確和諧的關(guān)系。如果我們能夠與自然、與世界建立起和諧的關(guān)系,那么我們自然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不同的世界。

    115、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在什么層面,我們的頭腦都是記憶的產(chǎn)物,它是建立在過去之上的。我們就是用這個記憶去迎接新生活,迎接新挑戰(zhàn)的。但是,生活每時每刻都是新鮮的、變化的,所以用記憶去反映生活只能是陳舊的、遲鈍的。因此,記憶是痛苦的,雖然有些記憶可以帶來快樂,但快樂也會慢慢消退,哀傷終究會占據(jù)上風。因為我們一直在借著經(jīng)驗去累積一些記憶,所以我們的心變得越來越粗劣、沉重、愚蠢、遲鈍。

    116、一天深夜,有個人在又黑暗又偏僻的路上發(fā)現(xiàn)自己汽車的輪胎破了,需要馬上更換,但不幸的是他沒有帶千斤頂。他看見不遠處一家農(nóng)舍里透著光,于是,他朝光亮處走去。但他一邊走一邊想:要是他們聽不到我敲門怎么辦?要是他們沒有千斤頂,我不是白費力了嗎?要是他們有千斤頂?shù)怯植辉附杞o我怎么辦……他就這樣反復盤算著,越想心里越著急、越失望,于是,當他走到門口時,他又折了回去,連門都沒敲。

    117、不知道是一個事實,它是心智和頭腦的一種狀態(tài),有時候我們確實不知道自己要去何方,要做什么。當意識到心智和頭腦處于不知道的狀態(tài)時,我們就處在最真實的狀態(tài)了。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說,對于知道的我們就說自己知道,對于不知道的我們就說自己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對于那些我們根本不了解的東西,我們說不知道,這并不表示我們的頭腦多么愚鈍無知,而恰恰表明了它的清明和智慧。

    118、真實存在是事實,是真相,而其他的一切都是逃避,不是真相。法國大思想家??略?jīng)說:真實的生活就是游戲,我們必須充分地投入到游戲的角色當中,去構(gòu)成那些存在,真切地感受那些瞬間,這樣,我們就在真實地生活了?;钤诋斚拢X知每個當下,積極地投入眼前的生活中,對每個瞬間都十分敏感,就是真實的存在。對真實存在的了解和覺知揭示了非同尋常的深刻,在這種深刻里充滿著真實、自由、快樂以及喜悅的感受。

    119、真的東西才能被稱為真理,誠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是什么說不是什么,不是什么說是什么,這是假的;是什么說是什么,不是什么則說不是什么,這是真的。只有真的事物才有成為真理的可能。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唯有一種東西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真實的,那就是死亡。死亡對任何人、任何事來說,都是真真切切的,它不會表現(xiàn)得虛張聲勢,也不會矯揉造作。因此.對于有生命的我們而言,唯一存在的真理就是死亡。

    120、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真理是永恒不變的嗎?如果是,那么它就落入了時間的范疇。永恒的意思是指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xiàn)在,甚至在將來,這個被稱作真理的東西都保持一個樣子,而不會改變。我們說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這句話意味著這樣東西是持續(xù)不斷的。我們認為真理是美的,它的美就在于我們必須每一刻都自發(fā)地去覺察它,而不是延續(xù)我們舊有的記憶。一個被記住的真理其實是腐朽的東西,而腐朽的東西又怎么可能美呢?

    121、存在是一種真實,人類的存在就像大地的存在一樣真切。人不能為了一種絕對的自由而拒絕一切,因為當負擔完全消失,我們變得比空氣還輕之后,我們就喪失了存在的本質(zhì),輕飄飄地飛離大地。人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變得自由而沒有任何意義。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太重了會沉下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輕,太輕了會飄起來。太輕或太重都不是真實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就是真真切切的輕與重的較量。

    122、為什么我們從不畏懼生,卻恐懼死?為什么我們要把生與死分開?死亡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死與生本就是不可分離的。我們把妒忌、憤怒、哀傷、孤獨與快樂等情感稱為生活,而它們也未嘗不可被稱為死亡。為什么要拉開生與死之間的距離呢?我們可以接受老人死去,這是自然規(guī)律。但是,當年輕人因為意外或疾病而喪生時,我們就會強烈抵觸,會說這不公平,說不應該這樣。可見,我們總是把生與死分開的。

    123、但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大自然的這種親密的關(guān)系,有一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時常開著汽車路過山間的小路,或者邊聊天邊走上山的路,眼睛看著山脈、山谷、溪流以及挺拔的樹木,但是,我們的頭腦太過專注于自己的問題,而根本沒能好好地觀看和靜靜地欣賞。我們無時無刻不掙扎于生活中的各種沖突和問題,很少有耐心和時間去和大自然用心地交流,于是,我們錯過了一路上的美景。

    124、我們必須對這個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感到敏銳,必須有能力客觀地看待世界上的那些混亂、戰(zhàn)爭、毀滅、暴力、殘酷,既要知道自己必須謀生,又要知道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知道其中所有的辛酸。在正確的謀生過程中,我們要使自己保持高度的清醒,不被外在的事物所麻痹,不為利益和享受所遮蔽,用敏感的洞察力去觀察這個世界的一切。而且,我們還必須同自然、同自己建立一種新的關(guān)系,在主動、負責的參與行動中獲得自由和健全。

    125、對大部分人而言,否定是一種空洞的狀態(tài),因為我們只認識制約、恐懼與不幸。透過這些來看否定,我們便自然把它想成了恐怖的空洞與斷滅。然而,如果我們看到的是否定的另一面:在否定了虛假的事物后,你才能發(fā)現(xiàn)真實不虛的東西。那么,否定就是一種解脫的狀態(tài),它最終幫助我們撥開生活的重重迷霧,發(fā)現(xiàn)生命的真諦——無拘無束的自我。由此可知,否定的終極意義是肯定,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說:肯定是由否定中產(chǎn)生的。

    126、在經(jīng)濟上,雖然整個世界的經(jīng)濟發(fā)展很難令人振奮,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種世界性的經(jīng)濟制度中:一個特別好的收成常常意味著一場經(jīng)濟上的災難,這場災難將波及很多無辜的窮苦人民。因此,一些發(fā)達國家限制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以便穩(wěn)定市場。整個世界的經(jīng)濟制度看似運轉(zhuǎn)良好,但其中恰恰潛藏了暴力的可能性。因為經(jīng)濟能力的增強,一些國家就會每年花費數(shù)以億計的金錢來制造武器,進而招致危害自由、損傷個人創(chuàng)造力的戰(zhàn)爭。

    127、要消除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沖突,我們必須付出全部的精力和專注力,才可能認出內(nèi)在的現(xiàn)在。一旦編造出一個理想的世界,我們就分散了那股精力及專注力。只有當虛假被看清時,我們才能夠覺知到真實的存在。只要頭腦以積極或者消極的概念來對待現(xiàn)實,我們就不可能了解現(xiàn)實。要了解現(xiàn)實,我們必須與它直接交流。我們和它的關(guān)系不能透過理想的屏障,或者透過過去、傳統(tǒng)、經(jīng)驗的屏障發(fā)生,這意味著我們要用心去了解我們受束縛和制約的頭腦。

    128、思想能夠產(chǎn)生愛和善嗎?不能,只是我們的思想認為它能夠罷了。頭腦里的思想往往只能創(chuàng)造出空洞的愛和善的觀念、想法,那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如果我心里一直想著我愛你,事實上你能感受到我的愛嗎?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乏那些打著愛和善的旗號,卻做著慘絕人寰、毫無良知的行徑的人。那些標榜著自己的自由思想的人,實際上是充滿暴力的人,他們運用各種卑劣的手段去控制和占有。因此,從某種角度看,正是愛的思想造成了這個沖突和暴力的社會。

    129、遺憾的是,許多人意識不到這種丑陋和糾結(jié),因為他們在欲望面前迷了心竅,無法保持清醒。如果一個人成天努力著要成為科學家、專家,那么他的頭腦里會滿是成為和占有。當背負著各種各樣沉重的包袱時,他根本沒有時間來享受清閑,他的頭腦也就從來沒有清醒過。所以,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每天在當工程師、專家、教育家的同時,讓我們的心依然保持敏銳和活潑?這才是問題的所在。我們有沒有可能一邊工作,一邊又不卷入社會的轉(zhuǎn)輪

    130、不能一味地無知地問,這當然指的是精神層面的事。在物質(zhì)層面上,例如組裝一部機器、一臺新電腦,我們當然可以問怎樣安裝,因為技術(shù)方面的事情我們必須向相關(guān)的專家學。但是,若想在精神上得到自由,在精神上回歸到本來的面目,我們就必須覺察自己內(nèi)心的活動,觀察自己的想法、觀察自己意念的本質(zhì)和起源,在每一分每一秒毫無選擇地覺知,絕不遺漏。因為觀察、注意自己學習到的東西,往往比從書本、心理學家、聰明縝密的學者或教授那里學到的東西

    131、我們總是告訴自己我必須怎樣或我不能怎樣,我應該怎樣或我不該怎樣。怎樣暗示著方法、修行體系或教條,不論是壓抑、擴張、保留、退縮、掙扎、建構(gòu),還是執(zhí)著、擺脫執(zhí)著、透過意志力來達成某件事,其中永遠都有特定的方向和目的,但只要有特定的方向和目的,我們就一定不是自由的。我們的心智被那些毫無意義的提問充斥著,所以我們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空間來思考自我的問題。我們終日都在問怎樣,因此,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真正去觀察、體驗生活。

    132、習慣不分好壞,而只是一種習慣,或者被我們稱為習性,是由于沒有意識而產(chǎn)生的重復行為。一個人可能故意陷入習慣,也可能為某種權(quán)威所說服,還有可能由于恐懼而陷入自我保護的反應中。例行公事,無論在日常生活中多么有效或必要,通常都會導致一種機械的生活方式,這也是習慣。我們之所以會陷入心理習慣或慣例,是因為我們認為那是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當仔細觀察在關(guān)系中形成的習慣時,自己的或別人的,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習慣有一種懶散、草率和漠視的特質(zhì)。

    133、然而,烏托邦終究只是一種設(shè)想,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樣,鳥語花香,怡然自得,但是那恰好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的丑陋和殘酷。由此可見,理想和現(xiàn)實是兩件本質(zhì)完全不同的事情。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我們頭腦里的理想世界是被想象出來的,是現(xiàn)實的投射,是頭腦幻化出來的一種虛構(gòu)事物。沒有沖突、沒有矛盾、沒有暴力、沒有仇恨的理想國,是哲學家、知識分子、烏托邦人士、理想主義者的發(fā)明,而并不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所以,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沖突產(chǎn)生了。

    134、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物欲被極大地滿足,但很少有人去想:我們的工作是否在扭曲自己?是否在危害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人們很少停下忙碌的腳步,欣賞一下生活的美。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處于一個缺失、不健全的狀態(tài)。這就是問題所在。身為人類,我們應該接受教育,學會謀生。我們也許會結(jié)婚,也許要負責養(yǎng)孩子,我們要有房子住,銀行里面也要有一定的存款。我們可能一輩子都陷在這里面,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和各行各業(yè)的人建立關(guān)系,過著機械化的、可悲的生活。

    135、自然的存在并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使用和功利目的,而是作為一種美而存在,這種美就是維系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紐帶。地球的美源于地球上的每種事物給予我們的美的氣質(zhì)與神韻,而我們正在從事的一些活動卻在毀滅著地球,扼殺著這份美,這跟我們親手扼殺自己有何區(qū)別?事實上,我們并不熱愛地球以及世間萬物。如果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種美,能夠理解那種和諧共處的關(guān)系,那么我們就不會把地球劃分為你的、我的。盡管在地面上人們可能蓋起了房子,但這塊地不獨屬于你我。

    136、每個年代的人都在追尋自由的境界,從政治上、經(jīng)濟上到精神上的自由。例如,全世界的人都曾在政治上為自由而戰(zhàn):各種宗教也許諾自由,不過不是在當下的生活中給予,而是在另一個世界。所以,我們只是把自由看成活動的自由,例如身體活動的自由或思想活動的自由。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似乎一直在追求表面上的自由,如從無到有的權(quán)利、為所欲為的權(quán)利、選擇的權(quán)利、更廣闊的體驗的權(quán)利等。然而,這些只是非常有限的自由,其中常常包含著大量的沖突、戰(zhàn)爭和暴力。

    137、為了謀生,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還是在政治中、經(jīng)濟活動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有些人如同機器人一般,從來沒有真正的自己的體驗。他們自以為是地行事,用職業(yè)化的微笑來代替真正的笑容,用無聊的饒舌來代替坦誠的交談,用陰沉的失望來代替真正的悲痛。然而,絕大部分人都敢于聲稱自己沒有什么毛病,因為他們的言行舉止完全合乎社會的常理。這個不健全的社會就是這樣把我們敏銳的洞察力和覺知能力麻痹掉的,使我們習慣于活在不健全的混亂中,而且還自以為是。

    138、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傳統(tǒng)這個詞意味著臣服,意味著交付。當一個人讓自己臣服于過去時,他的心靈就被過去的東西制約了。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理解傳統(tǒng)的巨大重負。過去,我們通過種種儀式、通過所謂的圣典、通過宗教的宣傳得以成長,可這些制約了我們的心靈,也使我們的心靈變得有限。而這些被世代精心培養(yǎng)的習俗又通過家庭、文學作品、環(huán)境的影響傳遞下來。通過過去建立起來的種種模式對我們的心靈進行控制,以便帶來穩(wěn)定的秩序,這就是傳統(tǒng)的目的。

    139、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真理是不能輕易被知道的,它只能被覺知。如果一個人說他什么都知道了,那么他已經(jīng)是個死人了。但是,如果一個人認為他還沒有真正知道什么,而是一直在發(fā)現(xiàn)與了解,不急于尋找終點,也不想達到什么或變成什么,那么他才是活生生的,他的人生就是真理。也就是說,假如要覺知真理,我們就必須把自己已經(jīng)接觸到的哲學、宗教、習俗、種族禁忌及其他一切都放下,因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生命。如果被這些東西束縛,那么我們就永遠無法發(fā)現(xiàn)生命的真相。

    140、與自然真實地交流,不是指那種糾纏于言語上的對它的描述,而是要成為它的一部分,去覺知、感覺我們是屬于其中的一分子。我們要擁有對全部自然萬物的愛,要能夠欣賞一條狗、墻上的一只蚊子,或一根躺在地上被人折斷的樹枝。我們要能夠用心看夜晚的繁星和新月,不帶語言,不是僅僅說多漂亮啊,然后轉(zhuǎn)身離開,立刻又被其他的東西吸引。無論親近大自然的何種東西,我們都能像第一次看一顆獨掛天邊的星星,或者像第一次覺察到那輪皎潔的明月一樣,有一種喜悅和充實的感覺。

    141、熱愛大自然的生命,就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因為他認為那樣做不僅僅是出于人的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點點殘忍和暴力以后會擴大開來,以致長大后會駕著飛機裝著**去轟炸無辜的平民。出家人常說: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珍惜諸如螞蟻、飛蛾那樣的小生命,那么我們的內(nèi)心就會生起對全世界的愛,從而不會再狠心地去傷害任何動物、植物,更不可能去殘殺我們自己。

    142、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沖突顯然是一種了解真實的拖延手段,而理想則是對真實絕妙的、體面的逃避,它不但無助于了解真實的存在,而且還阻礙了對真實的了解。比如,有些人想用非暴力的概念及理想來消除我們內(nèi)在的暴力,以為只要懷著與暴力相對的非暴力理念,便能除去我們內(nèi)心根深蒂固的殘忍和暴力,可那是行不通的。雖然已有數(shù)不清的理想和原則被記錄在圣書和經(jīng)典之中,但是我們?nèi)匀粴埍┤绻?。我們不僅對暴力絲毫沒有進一步的了解,甚至還憑借非暴力的理想來逃避自我殘酷的一面。

    143、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如果我們的心足夠誠實,那么它就會說:我不知道!這時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如果我們說我不知道,那么別人的認識就不重要了。這時,我們的心自然是清新的。因此,我們所說的不知道如果是有深度的、有意義的,而且是誠實認真的,那么我們的心便倒空了意識里的所有內(nèi)容,包括過去的知識、經(jīng)驗、記憶、思想等。如果我們的心能承認自己不知道,那么它就永遠是清新、活潑而流暢的,不會再積累任何的意見、結(jié)論和界分感,這樣一來,它自然就沒有任何的束縛和局限了。

    144、了解和接受真實存在并不像服從上帝的意志那樣簡單。服從于上帝的意志的含義是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上帝的意志,而對我們不了解的東西,我們是不會服從的。如果了解真實,我們就不可能服從它,因為對更高層次的意志的服從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服從一個更高層次的意志,那么這個更高層次的意志將是我們的投射,因為真實的東西是不能通過已知的東西被理解的。只有當已知停止時,它才會出現(xiàn)。所以說,當服從于上帝的時候,我們是在服從于自己的投射。它也許是令人滿意的、舒服的,但它不是真實的。

    145、克里希那穆提認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如同理解自己與鄰居、妻子和孩子的關(guān)系一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且,我們從未思索過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忙于社交上的應酬、經(jīng)濟上的交易和政治上的事務(wù),沒有時間去親近可愛的自然,以至于忽略了和大自然的關(guān)系。我們從來沒有用心去觀察過一棵樹,去觸摸過它綠色的葉子和粗糙的樹干,去嗅過樹林里的氣息。所以,我們從來不知道樹木的可愛和花朵的芬芳,也不知道自己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到底是什么樣子,甚至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處在和萬事萬物的聯(lián)系當中。

    146、生活中處處都是真理,生命的意義就是在每一個當下的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真理。每天的生活都是活生生的,今天不是過去的延續(xù),現(xiàn)在也不是將來的開始。我們每一天都必須死去,這樣我們才能夠獲得重生。不管能夠活多長時間,我們都只能享有不可延續(xù)的現(xiàn)在,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生活就像一座山坡,眼望著坡頂往上爬,心里會覺得很高興,但一旦登上峰頂,我們馬上就會發(fā)現(xiàn),下坡路就在眼前,路已經(jīng)走完了。在上坡和下坡的過程中,沿途的風景都是隨時隨地變化的。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是在向真理迎面走去。

    147、然而,思考者和他的思想之間是存在區(qū)別的。思想創(chuàng)造思考者,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了思考者??死锵D悄绿嵴f:有了觀察、接觸、感覺,然后才有基于記憶的思想。先有思想,然后才有思考者,而不是相反的情況。假如我們是一個基督教徒,那么在我們的心中首先會產(chǎn)生一個基督的形象,他或者被釘在十字架上,或者是一個替大眾受苦受難的形象。然后,我們會基于這樣的形象去思考基督教的教義、禮拜儀式等,我們也會把自己當做一個真正的基督教徒去思考。沒有一個聲稱自己是一個基督徒的人,心中絲毫沒有

    148、要明白一個正確的道理常常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需要對那些錯誤的、不合理的觀念和想法保持警惕,并不斷地排斥和否定它們。在一個接一個的否定中,真理會慢慢浮出水面,因為正確的、美好的事物并不總是直接展示在人們面前,我們要經(jīng)過仔細地觀察和認知,并將那些錯誤的、不好的東西從大腦里面清除出去,才能最終獲得正確的認識。因此,克里希那穆提說:如果一個人真的擺脫了過去(過去的傳統(tǒng)與權(quán)威),那么否定就是解脫的狀態(tài)。正如要想弄清楚宗教修持是什么,我們就必須徹底否定思想發(fā)明出來的儀式和象征。

    149、人類沐浴在同一片陽光下,陽光并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是我們共享的生命之源。就像美麗的日落屬于所有人一樣,它并不歸西方或東方、北半球或南半球所有。同樣,我們的顯意識和潛意識,我們的觀念、信仰、思想、恐懼、歡樂、孤獨,我們的不幸、悲傷和痛苦,這些都是人類共有的。當遭遇不幸時,我們把它看做私事,把人類的所有不幸拒之門外。我們忘記了包括男女老少在內(nèi)的人類,始終在遭受著極大的不幸。這個不幸就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上,就在我們周圍。對待歡樂也是如此,我們把歡樂看做私事,獨自去體會快樂等情感。

    150、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和自然萬物進行交流,意味著我們與周圍所有的一切都建立了一種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包括和動物、植物以及人類自身都能夠處在和諧的狀態(tài)之中。如果在我們和自然之間存在這種交流,那么我們就能和他人交流,和坐在我們旁邊的學生,和公交車上的陌生人,或者和我們的父母交流。同時,在這種交流的狀態(tài)中,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會變得簡單、清晰、沒有沖突。那是這樣的一種感覺,即我們都是在一起的,而不是分離的、破碎的,不屬于任何特定的群體或種族。我們都是生命,都生活在這個非凡的、美麗的地球上。

    151、世間的生命原本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每一個生命都有它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在關(guān)愛其他生命的同時,其實也是對我們自身生命的關(guān)懷與尊重?;蛟S我們做不到像弘一法師那樣無所不在的細致,但至少我們能夠像他那樣懷有一顆慈悲之心以及一份對生命的熱愛之情,這樣,我們就能欣賞并珍愛地球上的一切美麗。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說過:人只有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才是作為人而存在。因此,任何一個生命都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血肉相連,都是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懷的。擁有這樣大慈大悲的心腸的人,能夠給人帶來何其多的溫暖??!

    152、當我們開口問怎樣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期待別人來告訴我們答案。然而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不可復制的,所以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nèi)ネ瓿晌覀兊纳?。因此,我們永遠都不應該期待別人給我們帶來答案。也許我們信仰某一宗教,有自己的導師,遵守一定的清規(guī)戒律,進行著某種相關(guān)的儀式和祈禱;也許我們閱讀過無數(shù)哲學典籍,請教過多位權(quán)威學者和專家,但是這些都無濟于事。如果想通過追問怎樣去愛這一問題來學會愛,那么我們得到的答案只可能是一條條空洞、累贅的理論,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人并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真正去愛一個人。

    153、有史以來,人類不乏思考者,各個時代都會出現(xiàn)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羅丹的著名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男子的形象。這個巨人彎腰屈膝,右手托著下頜,默默地望著前方。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有力的拳頭觸到嘴唇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彎曲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他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他的眼中充滿了悲哀的神情,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其中流露出來的深深的悲傷,他似乎在思考著許多深邃的問題。這尊雕塑可謂是一個獨立思考者的典范。

    154、戰(zhàn)爭不是取得和平的手段,它可能帶來某一層面的好處,但它不會給人類帶來和平。戰(zhàn)爭在理智上作為帶來和平的手段被合法化,可當理智在人類生活里起主導作用時,戰(zhàn)爭會帶來空前的危機。以前發(fā)生過的各種各樣的危機,是對人或物的利用,而現(xiàn)在的危機則是對觀念的利用。我們有一種了不起的可以將邪惡合法化的觀念結(jié)構(gòu),這比以前要有害得多,也危險得多,因為對觀念的利用是具有毀滅性的。觀念的危機還表現(xiàn)在人們賦予了感官享受、金錢、名譽、地位非比尋常的重要性,這就使得許多人被感官享受和物質(zhì)價值俘虜。由于我們過于想得到

    155、分別心是為了利己,這不就是野心嗎?我們的生活就是野心,我們想成名,想有成就,想積攢很多金錢。要是我們不聰明,我們就想變得聰明;如果我們粗暴,那么我們就希望自己變得不粗暴。這種變得,就是受到野心的驅(qū)使所產(chǎn)生的行動。不管我們是想成為一名位高權(quán)重的政治家,還是想成為一名智慧超群的圣人,這種野心,這種驅(qū)使,這種變得的;中動就是分別,就是野心進行的過程,其目的只在追求一個接一個的結(jié)果。因此,我們的生活變成了一連串的掙扎,而我們的心就在這個變得、掙扎的過程中被敗壞了,而這種敗壞,本質(zhì)就在于分別。

    156、我們認識自然的水平本來就很有限,同時還受到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區(qū)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代替了人與自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我們和大自然的關(guān)系已不再和諧,甚至嚴重失衡。為了滿足自己使用和占有的欲望,我們經(jīng)常利用大自然,我們只想利用它們滿足自己,卻從未停下來去愛這個地球或地球上的其他產(chǎn)物。盡管我們用這些產(chǎn)物來滿足我們吃飯、穿衣、睡覺等種種需求,但是,我們不喜歡用雙手在地球上耕作或親近大自然,而是用我們的雙手掠奪、利用甚至毀滅地球資源,所以,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羞愧。

    157、和自然萬物進行交流,意味著我們對周圍所有的一切都建立起了一種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這樣,動物、植物以及人類自身就能夠處在和諧的狀態(tài)之中了。我們是大自然的親生子,我們源于大地,源于種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時,大自然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但我們正在快速地失去我們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的感覺。我們能否對一棵樹有一種感覺,看著它,欣賞它生機勃勃的美,傾聽它被風吹動時發(fā)出的沙沙聲?我們能否很敏感地去觀察那些小草、那些墻角的小花、那些沿途的雜亂的荊棘?我們應該覺知到這些,應該與我們周圍的自然有一種交流的感受。

    158、將整體的世界進行分化,這就是真正的問題所在,而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模樣。這是個明顯而駭人的事實,又是個必須徹底面對的難題。也就是說,我們要領(lǐng)悟我們就是世界,我們對這一切包括世界上一切丑陋之事都有貢獻,都負有責任,我們也許不必為我們祖先的行徑負責,例如奴隸制度、幾千年前的戰(zhàn)爭、專制的暴虐行為,但我們是這些事情的一部分。我們建立了政府,想讓自己有所依賴、有所保護,可是政府似乎從來就不關(guān)心世界,而只關(guān)心政黨政治,關(guān)心自己的權(quán)力、地位、名望。如果每個政府真正關(guān)心并保護自己的人民,那也許就沒有戰(zhàn)爭了。

    159、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懼著死亡。我們害怕死后躺在棺材里面,鼻子里沾滿了土,自己將永遠一動不動地躺在一個地方:我們害怕死后再也不能看、不能聽,不能接觸到所愛的人:我們害怕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黑暗之中,而其他人卻都在光明里面。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讓你丟失未來,而在于讓你沒有了過去。我們害怕在活著的時候努力擁有的一切將隨著死亡一去不復返,所以,我們活在痛苦和恐懼之中。克里希那穆提勸誡人們:如果我們能夠看開自己所擁有的朋友、財產(chǎn)、美德與個性等,我們就不會害怕死亡了。

    160、作為世界上的人,我們是作為完全的個體而存在的嗎?當然不是,你就是世界,而且世界就是你,你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死锵D悄绿崽岢?,當個人脫離世界,追求自己特殊的個性或野心、愛好或快感時,所有的痛苦和苦難就開始了。我們似乎不太明白自己就是世界,不僅表面如此,內(nèi)心深處也一樣。在充分發(fā)揮個性欲望的過程中,我們以為自己正在以個體的方式表達著自我,于是我們堅持充分發(fā)揮自我,反抗任何形式的侵犯。然而,個性、快感或意志力并不能塑造出個人,不管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意志力以及快感有多強,他都是整個世界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

    161、《圣經(jīng)》記載,當諾亞按上帝的吩咐造方舟時,上帝對他說:凡有血肉的動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當面臨天災人禍的時候,人和動物之間還會有怎樣的區(qū)別?自然之魂不是萬貫家產(chǎn)和高官厚祿,而只是蘊涵著靈性的有血肉的相同的生命而已。人感受到的痛苦動物也能感受到,作為高級的生命形式的人類即使有支配和管理其他動物的權(quán)力,但絕對沒有任意虐殺和捕食的權(quán)力。克里希那穆提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殺戮,不造成他人的痛苦或死亡,也就是說不殺害人類,不因為運動或者食物而捕獵動物——這是問題的重點。

    162、因此,要重新建立起這種交流,要感官敏銳起來,我們不僅要觀看、觸碰、觀察、聆聽鳥鳴與樹葉的婆娑聲,而且要留意自己使用的言辭和所擁有的感覺。無論感覺多細微、多瑣碎,我們都要靜心地去做,這樣,我們才會知曉心靈的秘密暗示。傾聽這些聲音,別壓抑它們,別控制它們,也別想辦法把這些理想化,只要傾聽它們就行了。感官的靈敏并不表示縱容,不表示屈服于強烈的欲望或反抗這些欲望,而是表示只要觀察,心靈就可以提高警覺。這就好比走在鐵軌上一樣,我們可能會失去平衡,不過我們很快就會回到鐵軌上。這樣,我們的心智就會變得活躍、敏感、聰明、平衡、簡潔。

    163、我們的心智或頭腦是建立在過去舊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記憶之上的,它們總是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所以肯定存在著某些心智或頭腦觸摸不到的領(lǐng)域。再加上社會整體都是建立在傳統(tǒng)、權(quán)威、欲望之上的,所以我們的智慧被牢牢地束縛在了那些固有的理論、野心、信仰和教條里面。因此,當我們用一顆有限的心去觀察無限的世界時,我們就注定會有太多無法接觸和了解的領(lǐng)域,而那些領(lǐng)域就是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換句話說,只要還活在時空和束縛之中,我們就一定會有痛苦,一定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希望、絕望以及隨之而來.的焦慮。一旦洞悉了這一點,我們就不得不承認自己是不知道的。

    164、秉持著這樣的思想,自古以來,人們就以狩獵為樂。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書、故事書,我們總能找到一些謳歌某某英雄殺死猛獸的故事。似乎在人與獸之間,人的存在是合理的,而獸的存在則是不合理的,因此,它們注定要被殺戮。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許多人都喜歡穿一身獵裝,背著心愛且昂貴的弓箭或獵槍等工具,在談笑間將箭或子彈射向樹枝上高歌的小鳥或在樹叢中吃草的小鹿。這時,殺戮者不僅不會被貼上殘忍的標簽,反而會被旁人表揚射得準、射得好。倘若被殺戮的對象換為人類,那么殺戮者則會變成**兇手,受到道德、法律的懲罰,這種將人類和其他生命區(qū)別對待的行為是一種多么深沉的殘忍。

    165、肯定和否定這一對哲學范疇最早是由古希臘愛利亞的芝諾提出來的,他將肯定和否定看做事物內(nèi)部固有的兩個對立的因素或方面: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促進事物滅亡的方面,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發(fā)展和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其實質(zhì)就是揚棄。然而,隨著后世哲學家、思想家對肯定和否定的深入分析,人們更傾向于辯證地看待肯定和否定的關(guān)系。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就提出了一切規(guī)定都是否定這一充滿辯證色彩的命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更是繼承了斯賓諾莎的辯證思想,認為規(guī)定性是肯定地建立起來的否定,并更清晰地闡述了概念中肯定和否定的辯證關(guān)系:既相互區(qū)別、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相互包含。

    166、通過對群體行動的分析,我們了解到,雖然群體行動在某些時候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它最終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和混亂。但是,我們似乎又對此無可奈何、束手無策,似乎只能這樣生活下去。我們在某個領(lǐng)袖的帶領(lǐng)下不斷擴大對自然的使用范圍,甚至無休止地侵占、掠奪、毀壞地球。例如,全球氣候變暖、某些物種消失、水資源短缺、沙漠化擴大、水土流失、地震、臺風、連年的水災和旱災,這些都是我們?nèi)祟惣w的杰作。因此,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反作用于我們。群體性的暴力和殘忍行動最終將帶來集體性的災難,它可以毀掉世上所有的美好生活。

    167、在真正了解這個重大的事實之后,我們要去感覺它的活力,把它作為某種真切實在的東西。這樣一來,這個心理上的事實就能影響我們的心智,讓我們不再擁有一個只會關(guān)心國家或宗教的狹隘心胸。一旦了解了這點,我們的心智就會產(chǎn)生偉大的責任感,只要是與人類相關(guān)的所有事情,我們就能夠產(chǎn)生那種極為完全的責任感,包括怎么和戀人相愛、怎么和他人相處、怎么教育子女等。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自己就是世界的意義,那么我這樣自私的實體似乎就微不足道了,人類所有的微小憂慮也會變得一文不值。一旦看清了這事實,一旦從內(nèi)心、從理智上感受到了這點,人類就會親近大地并去保護萬物,這樣,世界和平才能真正到來。

    168、為了生存,每個人都會隱藏著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自利的欲望。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所謂的私欲,也很難被定義,它包含著許多細微的意思。如果仔細檢視這個詞,深入地探討它,那么不管私欲這個詞的含義有多廣,無論將它延伸到什么領(lǐng)域,它都有一種窄化的特質(zhì),都是一種窄化的活動,都是一種局限、約束的行為。宗教人士、僧侶也許拋棄了世俗的東西,例如財產(chǎn)、金錢、地位甚至名望等,可是,他們的私欲依然存在,只是從一種形式轉(zhuǎn)換成了另一種形式而已。他們要自己認同救世主、大師、信仰,要把自己所有的思想和感覺投入在一個人物、一個形象、一個神話般的希望中,他們的這種努力、這種認同本身就構(gòu)成了私欲。

    169、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殺戮,它不僅體現(xiàn)在對生命軀體的傷害上,而且體現(xiàn)在對生命心靈上的更深層次的傷害上。對每個人來說,比較也是殺戮的一種形式。比如,將一個孩子和另一個更聰明或者技術(shù)更熟練的孩子相比較,那么比較就可能殺掉這個孩子的自信心。我們的憤怒和仇恨也是一種殺戮。當我們對他人怒目而視、咬牙切齒的時候,我們不是已經(jīng)殺死了和對方的友好關(guān)系了嗎?我們甚至殺死了自己本來應有的關(guān)愛和善良。如果因為憤怒和仇恨而去殺害別人,我們就會被法律處以死刑或者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從而殺死我們的自由。此外,還有用語言和手勢來殺戮的。我們可能僅用一句話或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壞了一個人的名聲,甚至徹底毀滅了一個人。

    170、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在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驅(qū)使下,大自然已經(jīng)被我們剝削和分裂得面目全非了。我們把地球分為你的和我的、你的國家和我的國家、你的民族和我的民族、你的家鄉(xiāng)和我的家鄉(xiāng),世界、地球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人們?yōu)榱藸幍乇P而發(fā)動戰(zhàn)爭,而政治家們則在行使著各自的權(quán)力,維持著這種分裂,從不把世界看做整體。我們沒有全球的概念,從未意識到可以實現(xiàn)沒有國家、沒有分歧的世界,也從未意識到自身的權(quán)力、地位與重要性的丑惡。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和其他國家的人一樣,只想占據(jù)權(quán)力的寶座,來滿足狹隘的私欲與抱負,維系自人類文明出現(xiàn)以來就有的功利文化。因此,我們難以遠離爭端,也無法跨越根深蒂固的種族、文化與宗教分歧。

    171、建立在已有的形象和思想之上的思考者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是受到束縛的,因為他被局限在一定的意識范圍之內(nèi)。我們對生活的體驗是頭腦受到傳統(tǒng)和各種各樣的影響塑造的結(jié)果。一個基督教徒的宗教影像和其他教徒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所代表的思想在本質(zhì)上都是基于頭腦所受的特殊限制。思想從頭腦中產(chǎn)生,作為經(jīng)驗和記憶倉庫的頭腦本身是受束縛的。當頭腦努力改變自身時,它只是在建立另一種模式。頭腦要使自己獲得自由的每個努力都是思想的延續(xù),它可能出于更高的層面,但仍然在自己的圈子里,思想的圈子、時間的圈子等。我們雖然可以透過想象,透過各種方法、各種擴張意識的技巧或更精致的思考來拓展它的空間,但是,它仍然被束縛在意識的有限的范疇之內(nèi)。

    172、因為并不了解行動的真正意義,所以我們才會給群體加上一個抽象的概念,這時,我們的行動其實不是負責任的。人們在行動時,總是希望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領(lǐng)袖,這個領(lǐng)袖可以是某個組織的領(lǐng)導者、某個宗教的導師或某個部隊的上將。我們希望他能給我們一些指導,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減少我們的痛苦。但是,因為我們是在無助、混亂的狀態(tài)下選擇的領(lǐng)袖,所以這位領(lǐng)袖自己可能也難免身陷無助與混亂之中。接下來的情況可想而知,在這些所謂的領(lǐng)袖的指教、引導下,我們可能會變得更加混亂、更加痛苦不堪,因為領(lǐng)袖是在我們混亂的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因此,我們在追隨領(lǐng)袖的同時,其實是在追隨自己的混亂狀態(tài)。雖然我們的行動可能在短期內(nèi)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結(jié)果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不幸。

    173、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我們的每一個經(jīng)驗都會留下記憶,并儲存在顯意識或潛意識里。例如,昨天傍晚我們看到落日的美景,火紅的夕陽照射在水面上,自然界的萬物都沐浴在這璀璨的霞光之中。我們看著這一切,享受著這一切,內(nèi)心充滿了喜悅、和平、靜謐之感。當沉浸在這種美麗中時,我們感嘆造物主的智慧:真是太美了!于是,我們把這美景描述給某一個人聽,或者用文字記錄下來。我們很想再擁有它,再擁有其中的美麗、享受及喜悅。或許我們明天又回到原處,在同樣的時刻、同樣的地點再一次觀賞落日,不過,我們是帶著昨日的記憶來看一切的,因此我們眼前嶄新的景象已經(jīng)受到了昨日記憶的影響。同樣的道理,別人可能羞辱或奉承我們,于是那份羞辱或奉承就會在我們心中留下苦與樂的痕跡,而這些痕跡最終變成了事實上和心理上的記憶。

    174、那些被認為是好的習慣會自然而然地被我們認定為優(yōu)秀的行為,從而不但不被我們批判,反而會讓我們有意識地加以鞏固以使它沉淀成一種不可磨滅的內(nèi)在品質(zhì)。而那些被我們認為是壞的習慣,則會不斷地遭到我們的攻擊和反抗。例如,我們可能從小就養(yǎng)成了懶散的習慣,以前我們沒有注意到它,于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愈來愈根深蒂固。有的時候它會消失,可不久它又會重現(xiàn)。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從有記憶以來,我們就在和這個習慣對抗,我們似乎無法把它去除,但我們又想徹底控制它。于是,我們又培養(yǎng)了另一個習慣--對抗習性。我們以為培養(yǎng)另一個習慣就能克服前者,其實我們只是否認了前者的存在。當無法去除前者時,我們就會為自己的弱點感到內(nèi)疚、羞恥、沮喪,甚至憤怒。一開始,我們只有一個問題,而現(xiàn)在我們卻有了兩個。對抗習性往往只能導致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