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美文
如是我聞讀后感1000字
《如是我聞》是一本由李懷宇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68.00元,頁數:2022-1,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如是我聞》讀后感(一):作為史料的《如是我聞》 最開始拿到這本書,其實還沒反應過來李懷宇是誰,但后來就發(fā)現,在年初剛讀完李懷宇編的余先生的談話錄。對這些訪問和談話,我還是當做史料去看待的,并非是學林八卦。在這里也只節(jié)選一些比較有想法的片段做介紹。 1.陳之藩:在這一章里,“如同胡適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是不是真的,也一點不影響我佩服他的思想?!边@句話的關鍵點自然是后者,但是胡適也確實拿到了博士學位,不是假的。余先生在《重尋胡適歷程》中有論文論及,陳通造在《新史料與胡適博士學位問題再探討》(《現代中文學刊》,2021年第2期)中也有論述,而且該文找到哥倫比亞大學的相關校規(guī),更坐實了結論。從陳先生和胡適的交往,也能看出胡適的為人。 2.王元化:是在本書才知道,王先生的“清園”是指“清華園”。 3.湯一介:實在是沒想到樂黛云先生早年是這樣的革命志士。湯一介先生說,后來很多問題的思考也是受余先生的啟發(fā),西方是外在超越,中國史內在超越。也可以從湯先生這句話引申出去,中國的內在超越也就是成圣的追求,理學是心性之學,并不全是現在用“唯物”“唯心”做刀,切出來的整整齊齊的“哲學”。湯先生做儒藏是為了找到民族的根,同樣余先生也在對胡適的研究中表示,一種思想要是完全沒有本土依據,那么很難被接受。思想的交相輝映,也由此可見。 4.趙儷生:錢鐘書說清華外文系沒有人能當他的導師,這個掌故很早就聽過,最早只是以為錢鐘書年少輕狂。但是在這里,趙儷生做了解釋,清華外文系的師資很差,很多都是在國外混不下去的人才來這里混一個教職,也由此可見,并非錢鐘書狂妄。本章也有對秦暉的回憶和評價,想看的朋友趕緊買來看看。 5.辛豐年:辛先生主要是利用開明書店的自學講義,可以補習到高中的程度。在近代,高校、出版社都印行過各種講義,也是為學子提供不上大學便能領會到大學風采的一個途徑。辛先生認為回憶是靠不住的,很多人創(chuàng)作的時候想象力很貧瘠,但是回憶的時候想象力確很豐富。確實從史料的角度來看,回憶是很容易出錯的,或者說一定有錯誤,后見之明的干擾很大。辛先生繼續(xù)說:“我倒是相信回憶的細節(jié)可能有出入,但感情是真的。”這可能也為我們解讀史料提供一個態(tài)度,并非是錯的史料,甚至是造偽的史料一定是沒有價值的。 6.羅忼烈:也是在這里才知道,羅先生的“兩小山齋”是指晏幾道和張可久。羅先生早年還是接受舊學教學,直到高三的時候才接觸到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羅先生主要受學于詹安泰和陳洵,當時的詞學教學也很傳統(tǒng),主要是靠領悟,老師并不會逐字講解。有人為陳洵“楊柳岸、曉風殘月”好在哪,陳洵反問:“這還不好?”他們都是詞人,并非是對塔說相輪的學者,故而很多妙處只能領會。羅先生又說:“白話詩不用學問,只要寫得通,有人捧就行了?!敝T君一哂。 《如是我聞》讀后感(二):讀《如是我聞》書后 如是我聞本為佛經開始之語,也是證明此經為阿難承自佛祖之證。而作為一部學術訪談之作,采用此名也是說明其無所偏私,正如其序言所說的:當一個新聞記者,要有這一種替人“辯冤白謗”的責任。在變幻的世間,盡一切可能尋找真相。在不疑處有疑,給史家做材料,為事實找旁證,留下更多元的歷史初稿。在我看來,新聞記者與歷史學家同樣擔負著為人辯冤白謗的道義。最要緊的是敬業(yè)。如果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的地步,更是仰不愧于天(頁002)。 本書涉及了二十位文化名人,囊括歷史,文學,哲學,出版等諸多學人。有不少人物,我都不太了解,但本書頗能幫助我了解這些文化名人。不過因為作者采訪人物涵蓋領域眾多,有時候其訪問內容不太涉及相關學術方面,更多是人物品評,而這難免會引起紛爭。本文就談談幾位相對比較了解的人物吧。 1、湯一介 我對湯一介先生的認識,主要還是來自于其父湯用彤先生,少時讀湯用彤先生的《魏晉玄學論稿》深為傾倒,讀后覺得已將魏晉玄學不少大問題給講通了,后來知曉其哲嗣湯一介先生延續(xù)其父的研究方向復治中國哲學,便找來其大著《郭象與魏晉玄學》拜讀,雖然不如其父精深,但也可謂是將門有將了。而本書對湯先生的采訪,卻提供了湯家兩代人在如何應對時代洪流的視角。如:作為胡適和傅斯年摯友的湯用彤先生為何沒有南下,反而堅持在北京留守,雖然說有各方因素,最主要的一點恐怕就是其唯一的孩子湯一介先生決心留守北京了。而為何湯用彤先生在建國后未受到運動的沖擊,也得益于其在54年一次醉酒后腦溢血,使得其避開當時各種風波。湯一介先生講述有意思的一條資料就是關于“梁效”中的分工和具體負責過的文章和資料編寫。以及作者補充的袁時偉先生提供的資料解釋了為何湯一介先生在十年運動之后,能夠很快解決問題。即有一位好朋友孫長江。建議其多做雜務,悄悄記錄做了什么。 2、黃永年 黃永年先生以治版本學和中古史出名,其《六到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雖多與陳寅恪先生立異,但其議論卻能迥然成一家之說,為治中古史不可不讀之書。本文大多采信于黃先生的文章和弟子的回憶文章,能夠補充其人形象的采訪記錄不多,而且有一些描寫和回憶文章抵牾,比如:生活上不講究,喜歡吃點北方食品,尤其是面食。而根據辛德勇先生的回憶文章《跟隨黃永年老師讀書的日子》:不僅如此,而且還知道先生對飲食起居和儀態(tài)裝束都相當講究,甚至達到很精致的程度,絕不是那種邋遢不修邊幅、只知道板著面孔讀書的苦行僧式學者。除了收藏古籍碑帖、作詩寫字刻圖章等文人雅事,先生還有很多與學術毫不相干的喜好:喜歡養(yǎng)貓(錫貓名以“若寅”,與孫女“若琰”聯名),喜歡筆尖尖細的高檔金筆,喜歡精致的名牌手表;喜歡吃奶油、豬排、金華火腿和東坡肉,尤其是紅燒肘子或是東坡肘子。 不知是否因為黃先生常處陜西,晚年口味為之一變呢? 3、王鐘翰 知道王鐘翰先生的大名,是因為讀了其弟子姚念慈的《康熙盛世與帝王心術》后,方才找來其《清心集》一讀,讀罷覺得先生不但經歷豐富,還是一位大坦率之人。比如本文有一條關于其恩師鄧之誠晚年的資料:鄧先生因建國后不適應社會變化,所以想要辭職,但無經濟來源,想出了向每位修過其中國通史的學生索取5塊養(yǎng)老錢的方法。雖然聽起來讓人不可思議,但王先生卻能直言不諱其師行止,也算是大坦率了。 《如是我聞》讀后感(三):悲歡舊亦新:《如是我聞》中的塵世風流 歷來對學人傳記與訪談錄抱著審慎的態(tài)度,不僅因為曾經風聞的許多學界恩怨、錯綜糾葛令人側目,更有一層原因,是我偏向讀作品、評作品而非論其作者本人。我曾以為,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人與人交尚隔肚皮,更何況帶有時間和感情渲染的轉述呢,既然世無可避,那么始于文本且歸文本,或許才是允執(zhí)厥中的做法。 但與《如是我聞》一書的相遇,卻給我這個對人情冷暖格外敏感的家伙以超乎想象的舒適體驗。作者李懷宇以訪問和研究知識人為志業(yè),稍一查證才發(fā)現原來也曾經讀過他筆下的余英時先生訪談,于是速速讀完,心有戚戚,也暢快淋漓。 李懷宇先生在序中引用胡適之先生的演講《新聞記者的修養(yǎng)》,認為作為一個新聞記者,要有一種替人“辯白冤謗”的責任和道義,“聲名是誤會的總和”,事實的真容往往不為大多數世人所知,因此作者要做的,就是努力追尋真相,以長遠的視角,記錄與學人相遇而同行的吉光片羽。盡管作者謙遜地自稱這些僅僅是“抄錄前輩的故事”,實際觀其文字,非有學問功底者不能至,非通達世事者不能至,自然,也非有一番胸襟懷抱者不能至。 僅以訪談論,尤其令我心向往之的是采訪吳冠中先生、廖冰兄先生的兩篇。二位同為藝林中人,畫功與文學造詣俱佳,面臨著命運的諸般抉擇,其創(chuàng)作也或受制、或受益于時代,加之作者在求訪功課做足,最終呈現的文字從立意到深度都值得反復研讀。吳冠中先生的訪談不乏性情磊落的驚人之語,他的創(chuàng)作觀辛辣而銳意十足,訪談內容比自傳中的性情剖白更甚,直言曰“要創(chuàng)新就是要斗爭”,“和諧是大家你好我好,進步、創(chuàng)新是個斗爭、是個戰(zhàn)爭,你叫大家和諧就是大家休息”,回想起來豈非如此!創(chuàng)作要拋棄原有的執(zhí)念,剖開自我,痛苦地完成重塑,豈能溫和平實地順滑過渡呢?但此番言語,定是作者跟自己做出一生搏擊才能說出的。打動我的還有吳冠中先生的藝術觀,我曾在學藝時與友人討論,任何藝術到達一定境界終會相通,因而在此處看到作者與吳冠中先生“高處相逢”、“高處相通”的觀點,既一見如故,也慶幸于自己不成熟的領悟在卓越的藝術家的觀點中得到印證。 與吳冠中先生相比,廖冰兄先生的諷刺漫畫創(chuàng)作則顯得命途多舛,這位創(chuàng)作生涯貫穿一個甲子的漫畫家,曾在抗戰(zhàn)時期激情揮毫,卻在其后的特殊歲月中多此黯然消沉,直到說出“當今現實比漫畫更漫畫……漫畫是罵畫,我如今‘改邪歸正’不畫罵畫了”這樣的語句,不由得令人傷逝之余,也感于時代的波瀾對需要天時地利的創(chuàng)作而言,有著何等致命而令人痛惜的沖擊。 在逐篇閱讀的樂趣之外,作為一部具有時間跨度的合集,有了不同人物訪談的集中比對,也能約略看出作者與諸位學人的交往親疏,相處方式的分別,人事變遷之感。許多往來酬唱,悄然貫連起知識界的社交網。梁宗岱先生出現在多篇訪談中,性情、可愛又純良的性格如同經過老者們的口、作者的筆聲聲如聞地呈現在面前,楊憲益先生回憶請梁先生來喝酒,他錯把煤油當成了龍眼酒給梁先生一飲而盡,離開后才發(fā)現,第二天相見兩人笑得前仰后合,諸般趣事令人想見其為人。作者與余英時先生亦是交情匪淺,因而也常常在與學人談話時說到先生,心意相通的老友通過故人了解近況,顯得既親切又隨和。 《如是我聞》的每一位學人的訪談,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一種人文關切的悲憫。讀過后,方知知人鑒世,乃是一生的修行,而萬種風流,掩埋在時間的塵埃中,唯有思念可以對抗遺忘,唯有書寫可以記錄真實。 (2022.2.21) 《如是我聞》讀后感(四):從《如是我聞》中看近現代文化大師人物群像 《如是我聞》是李懷宇先生對十幾位知名文化老人的訪談集成。訪談錄的撰寫并不易,正如李懷宇先生所言: 然即使如此,李懷宇先生仍舊以客觀理性的視角與樸實生動的文風勾勒出近現代文化大師的人物群像。 閱讀優(yōu)秀文人學者的訪談錄令人受益匪淺,不僅能夠從中了解到學者讀書求學的經歷、治學的造詣,更是能夠觀得其日常生活的趣味性。這些赫赫有名的文化老人無不對中國學術做出巨大貢獻,而在私下里,他們同樣有著自己作為普通人的生活軌跡,讀書、聽音樂、烹飪、養(yǎng)鴿...在李懷宇先生與老前輩們的日常相處與對話交流中,使讀者感受到了一個個鮮活的文人個體形象。 有笑稱自己是“騙富濟貧”的廖冰兄先生,也有黃苗子和郁風夫婦在監(jiān)獄里修煉時的豁達與樂觀: 更有周輔成先生針對學術界現狀的犀利批評: 而最令我喜愛的,還要當屬王世襄先生與吳冠中先生。 提起王世襄先生,最初映入腦海的便是他于1989年所著述的關于明式家具歷史與人文、種類與形態(tài)、結構與裝飾、材質與鑒別的系統(tǒng)研究型專著《明式家具研究》,該書享有明式家具“圣經”的美譽,朱家溍先生曾贊譽《明式家具研究》是“一部煌煌巨著”和“一部劃時代的專著”。 王世襄先生的學術涵養(yǎng)曾一度深深打動我。而在李懷宇先生的筆下,王世襄先生顯露出了其嚴謹深刻的學術性格以外的平易近人與質樸可愛。 《明式家具研究》(圖源:網絡) 王世襄先生熱愛美食,拿手好菜“悶蔥”被眾多好友津津樂道。對此汪曾祺先生在《學人談吃》中特地描寫道:“學人中真正精于烹調的,據我所知,當推王世襄”,由此可見其烹飪水準的高超。王世襄先生在美食烹調外,還格外鐘情鴿文化,曾一度在《北京晚報》上發(fā)表系列文章宣傳鴿文化,呼吁對中國傳統(tǒng)觀賞鴿的搶救保護。除此之外,王世襄先生還酷愛收藏,對文玩古物有著極為深入的了解。由于愛好繁多,王世襄先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京城第一玩家”。 王世襄先生在書房(圖源:古董收藏) 吳冠中先生作為享譽中外的畫家而為人所知,油畫代表作品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等。在李懷宇先生的描述下,吳冠中先生不僅是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更是不失真性情,敢于直接批判當下藝術界的現狀。 吳冠中油畫作品(圖源:北京中國書畫協(xié)會) 在熱愛畫畫外,吳冠中先生還喜歡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愛詩,聊天時詩句隨口即來,甚至在對詩的癡迷下提出“詩比繪畫更有深度”,因此李懷宇先生描述他更像是位“詩人”而非畫家。在探討對繪畫和藝術時,吳冠中先生認為“繪畫要思考的問題更多的是境界、思想,境界和思想是更重要的。技術只是基礎,藝術要看境界的高低?!?/p> 吳冠中先生肖像(2008年 蔡斯民攝于北京) - 優(yōu)秀的訪談回憶錄是寶貴的,訪談的內容同樣是在為歷史留下記錄,即使部分回憶因時間的消逝而顯得稍許模糊,但正如李懷宇先生所言:“我倒是相信回憶的細節(jié)可能有出入,但感情是真的?!弊x完這本文化訪談著作,深深被老前輩們的學術精神所折服,更是被他們在真實生活里美好的性格所打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