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歸程_讀后感800字
題記: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梁千帳燈。 ――納蘭性德?長相思? 讀完秋雨的文章,我并不覺得苦,相反,我倒覺得秋雨是個很會苦中作樂的人。如果硬要說一個“苦”字,那也許就是這個被唐朝的輕煙宋朝的風所洗去少年英氣的文人,用他那雙成熟而苦澀的眸子凝視這個蒼茫凄清的大地后所發(fā)出的凄愴的感情與熱愛吧?對于一個即沒有李白的輕舟也沒有陸游的毛驢的文人,他在這么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默默地行行止止;他站在古人一定戰(zhàn)國的那些防衛(wèi)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多少差異的風聲鳥聲,為那一篇篇由人,歷史,自然交融在一起的文章做提筆前的蘊釀。 但是秋雨自己卻說,他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這是不難理解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于是秋雨邊走邊想,邊想邊寫,在山水歷史間的跋涉中也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回憶。他悲,悲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繁星般的墳堆枯廢蕭條;他恨,恨若大的中國竟容不下莫高窟的幾本經(jīng)卷,而任由一個愚昧無知的道士把它們送給野獸般貪婪的外國人;他憐,憐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這個上升到滑稽的悲劇主人公最后在柳州羅池畔寂寞地死去;他贊,贊李冰的都江堰筑得智慧,仁慈,透明,甚至超過知識排場的長城;他思,思洞庭湖的復雜,神秘,難解和范仲淹,呂洞賓那似詩似儒,似史似仙的悲喜人生。 秋雨想的太多了,他的筆下,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蒼茫深邃,也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的清新婉約.秋雨寫得太好了,他把大漠的壯與江南的秀那樣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他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他漂泊,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fā),他不知道他從哪里來,也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他沒有歸程只有征途,他的耳邊時常會想起一批大學者,大詩人的腳步:李白的輕捷瀟灑,蘇軾的豪放豁達,林和靖的大徹大悟,范仲淹的憂國憂民…… 秋雨的文章神形俱佳,令人讀后會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輕松,蒼老后的年輕。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秋雨正是以這種放達之情,走完了窮途無盡,思索無盡的苦悶,也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