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甫蜀相的隨筆
讀杜甫蜀相隨筆篇一: 題曰“蜀相”,而不曰“諸葛祠”,可知老杜此詩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詩又分明自祠寫起.何也?蓋人物千古,莫可親承;廟貌數(shù)楹,臨風(fēng)結(jié)想.因武侯祠廟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學(xué)詩者,虛實賓主之間,詩筆文情之妙,人則祠乎?祠豈人耶?看他如何著墨,于此玩索,宜有會心. 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shù)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首一聯(lián),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有人說:“那首聯(lián)是起,此頷聯(lián)是承,章法井然.”不錯.又有人說:“從城外森森,到階前碧色,迤迤邐邐,自遠望而及近觀,由尋途遂至入廟,筆路最清.”也不錯.不過,倘若僅僅如此,誰個不能?老杜又在何處呢? 有人說:既然你說詩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為何八句中為碧草黃鸝、映階隔葉就費去了兩句?此豈不是正寫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說法不確. 又有人說:杜意在人在祠,無須多論,只是律詩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題下,竟然設(shè)此二句,既無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寫“走”了,豈不是老杜的一處敗筆? 我說: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時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題”,或是寫成“不啻一篇孔明傳”,諒他又有何難.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須看他,上句一個“自”字,下句一個“空”字.此二字適為拗格,即“自”本應(yīng)平聲,今故作仄;“空”本應(yīng)仄聲,今故作平.彼此互易,聲調(diào)上的一種變換美.吾輩學(xué)詩之人,斷不能于此等處失去心眼. 且說老杜風(fēng)塵澒洞,流落西南,在錦城定居之后,大約頭一件事就是走謁武侯祠廟.“丞相祠堂何處尋”?從寫法說,是開門見山,更不紆曲;從心情說,祠堂何處,向往久矣!當日這位老詩人,懷著一腔崇仰欽慕之情,問路尋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觀賞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凜凜,他“首先”注意的卻是階前的碧草,葉外的黃鸝!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凜凜,他和普通人一樣,自然也是看過了的.不過到他寫詩之時,他感情上要寫的絕不是這些形跡的外觀.他要寫的是內(nèi)心的感受.寫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參;更何況他本未真寫祠堂之景? 換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凜凜,使得他百感中來,萬端交集,然后才越發(fā)覺察到滿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難言;才越發(fā)感受到數(shù)聲嚦嚦黃鸝,荒涼之境無限. 在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詩人,獨自一個,滿懷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廟之間. 沒有這一聯(lián)兩句,詩人何往?詩心安在?只因有了這一聯(lián)兩句,才讀得出下面的腹聯(lián)所說的三顧頻煩,兩朝開濟,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終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圖報之誠:這一切,老杜不知想過了幾千百回,只是到面對著古廟荒庭,這才寫出了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鈞之重.莫說古人只講一個“士為知己者死”,難道詩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計,果真是指“劉氏子孫萬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豈不也懷著華夏河山,蒼生水火?一生志業(yè),六出祁山,五丈原頭,秋風(fēng)瑟瑟,大星遽隕,百姓失聲……想到此間,那階前林下徘徊的詩人老杜,不禁丸瀾被面,老淚縱橫了. 庭草自春,何關(guān)人事;新鶯空囀,祗益?zhèn)?老杜一片詩心,全在此處凝結(jié),如何卻說他是“敗筆”?就是“過渡”云云,我看也還是只知正筆是文的錯覺. 有人問:長使英雄淚滿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躍馬橫槍”“拿刀動斧”之類的簡單解釋.老杜一生,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亦英雄之人也.說此句實包詩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實. 然而,老杜又絕不是單指個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當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懷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讀他此篇的,無不流涕,豈偶然哉! 讀杜甫蜀相隨筆篇二: 歷史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完美”智者——諸葛亮,許多人對他都有一種敬仰。而蜀相一詩則表達了杜甫對諸葛亮的敬仰,并為之寫下許多名篇,而蜀相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詩的全片流露出對諸葛亮壯志未酬的憐惜,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一生坎坷,未能遭遇明主命運的感嘆!詩的主題很突出,詩人自己的坎坷命運與諸葛亮的壯志未酬的比較.由此,不得不介紹詩的中心人物——諸葛亮。一個在歷史上影響頗遠的“完美”智者。當年,劉備為了自己的基業(yè),四處苦苦的尋找能人志士,經(jīng)人推薦,來到了諸葛亮的隱姓埋名之地——臥龍崗。經(jīng)過三次的拜見才見到了“傳說中”的諸葛亮,大家仔細想,或許能夠猜到,這是諸葛亮對劉備的一次考驗,這是他以后在軍中的形象的高低樹立基礎(chǔ),關(guān)鍵是在考驗劉備怎樣對待一名賢人,也為自己選擇一名真正的明君的的準備。但是,誰都能有這樣好的命運,等著明君找上門來?杜甫在詩中也流露出多處自己的才能未能被發(fā)現(xiàn),未能被重用的感嘆,杜甫這種懷才不遇,也告訴我們不要像千里馬一樣一直在等待著,等待伯樂來發(fā)現(xiàn)你,而現(xiàn)在的我們更不應(yīng)該學(xué)習(xí)這種方式,我嗎應(yīng)該主動一點,當今的“能人賢士”不計其數(shù),等待他人來找到我們,不如“毛遂自薦”,充分的展示自我。而諸葛亮的故事有很多,我想詩人不會只想表達上述中的那一點。關(guān)鍵在出山后,在那時的局勢上,力挽狂瀾,為劉備爭得一份基業(yè)。每當在危難之時,臨陣不亂,一次次化險為夷,“借東風(fēng)`草船借箭`空城計。。。。。?!边€有傳說中的木牛流馬,一個個奇跡,一次次的意外成功,這不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奇跡。如果赤壁之戰(zhàn)沒有東風(fēng),那麼周瑜的火攻就不會成功;如果沒有諸葛亮坐在城頭上,“悠閑地”彈琴,并且打開城門,擺出“空城計”這一險計,或許就沒有后來的蜀國,諸葛亮為了蜀國所做的貢獻可所謂非常巨大,如果不是他,或許一個弱小的劉備根本無法建立起一個能與曹魏,孫吳相比的蜀國,正因為有了諸葛亮,這位剛毅果斷。處事嚴謹?shù)氖ベt,才建立了蜀國,我想這也許就是杜甫所敬仰他的原因之一把!“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一句句贊美的話語接連不斷??墒牵鸥s在詩中又表達出一種惋惜之情??上?,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句話,不僅僅是嘆息諸葛亮的壯志未酬,也寫出自己的情感思想。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感嘆自己沒有遇上明君。本詩的表達雖然從頭到尾全是描寫諸葛亮的陵園,但是,卻映射出自己的處境,在詩人的心目中,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人格道德詩無與倫比的,堪稱“萬世師表”,但中原未定,成為終身的遺憾。詩人不能自己,老淚縱橫,這淚水及時為諸葛亮流的,也是為自己流的,全詩表明詩人的悲傷之情。此詩表明了在封建帝制的社會還有多少人才被埋沒,還有多少的能人賢士未被發(fā)掘,當時落后的制度又光是迫害這一類人嗎? 讀杜甫蜀相隨筆篇三: 小時候,我就開始接觸古詩,在詩歌的學(xué)習(xí)中,唯有杜甫的《蜀相》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讓我記憶深刻。 我愛讀三國,當讀到這句詩時,仿佛看到諸葛亮七次伐魏,都無功而返,最終卒于五丈原。他臨死時,一定十分惋惜、不甘,卻又無可奈何。這次北伐未勝便病亡軍中,這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我想,杜甫也是懷才不遇,對開創(chuàng)基業(yè)、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才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但我最愛的古代詩人卻不是杜甫,而是滿腹經(jīng)文,讓高力士脫靴的詩仙李白!他高傲卻又讓人敬仰,讓我對他的文采具有敬佩之心! 古詩的韻味讓人總是得好好品味一番,我希望我能在詩歌的海洋遨游的更遠! 讀杜甫蜀相隨筆篇四: 今年四月中旬,媽媽去四川出差,順便觀看“杜甫草堂”,在那里買了這本《杜甫草堂詩選》。她整天愛不釋手,看著她對這本書那么喜歡,我也很想讀,于是媽媽就選擇了這篇《蜀相》讓我背誦。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p> 這首詩是杜甫的七律名篇,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暮春草堂落成之后。蜀相是指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他和蜀國國君劉備合葬在成都(又稱錦官城)的武侯祠,這里也是國內(nèi)唯一的一座君臣合葬遺址。 杜甫一生對諸葛亮的濟世之才十分景仰推崇,僅流傳下來的吟詠諸葛亮的詩篇就有近二十首。詩人因“安史之亂”從中原洛陽流落到成都,一旦安下身來,首先便去武侯祠憑吊。詩人生逢亂世,空懷“致君堯舜上”的政治抱負,卻仕途坎坷,報國之志不得實現(xiàn),如此,他即傾慕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際遇,又惋惜諸葛亮終未功成而身先死的不幸。在這首詩中,委婉地表露了即傷諸葛亮又自傷的心情。 聽著媽媽的講解,參照著書本上的注釋,我反復(fù)誦讀背默這首《蜀相》,漸漸地,我仿佛身臨其境,跟隨詩人的步伐來到了錦官城外的武侯祠,那枝繁葉茂的松柏樹林中,武侯祠靜靜地坐落在那里,歷經(jīng)風(fēng)雨,因為平時很少有人來,臺階上長滿了青草,藏在樹葉中的黃鸝鳥空自在作著美妙的啼唱,少人欣賞,這里是一片寂寞荒蕪的景象。 跟隨著詩人的思緒,我又想到了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討論治理天下的方針大計的故事,諸葛亮懷著一片忠心,鞠躬盡瘁地輔佐了劉備與劉禪這兩朝君主,在晚年為了國家安危還率軍出征,但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一代英才諸葛亮就不幸去世了。后世的英雄們?yōu)樗欠N死而后已的赤誠所深深感動慨嘆。懷古思今,又怎不令胸懷壯志憂國憂民的一代詩圣杜甫潸然淚下呢! 唐人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認真讀完這首詩,我也不僅佩服諸葛亮的一片忠心,還佩服杜甫那“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筆才華,更佩服他為學(xué)習(xí)寫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勤奮執(zhí)著。 讀杜甫蜀相隨筆篇五: 學(xué)習(xí)中,唯有杜甫的《蜀相》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讓我記憶深刻。 我愛讀三國,當讀到這句詩時,仿佛看到諸葛亮七次伐魏,都無功而返,最終卒于五丈原。他臨死時,一定十分惋惜、不甘,卻又無可奈何。這次北伐未勝便病亡軍中,這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我想,杜甫也是懷才不遇,對開創(chuàng)基業(yè)、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才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但我最愛的古代詩人卻不是杜甫,而是滿腹經(jīng)文,讓高力士脫靴的詩仙李白!他高傲卻又讓人敬仰,讓我對他的文采具有敬佩之心! 古詩的韻味讓人總是得好好品味一番,我希望我能在詩歌的海洋遨游的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