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臺石||漫話煙臺與燕臺(5)燕臺石抒發(fā)愛國情懷
燕臺石不僅是燕子的棲息地,也成了人們寄托愛國情懷的信物和鎮(zhèn)山之寶。1896年(清光緒22年)春夏之際,棲霞人崔漢東陪同外地學者林丙修一行登臨煙臺山觀海賞景時,所見山頭遍布洋房、山下盡是外國兵艦客船、大好河山飽受摧殘,憂國憂民之情油然而生,于是題詩一首,后在重修忠烈祠時刻于燕臺石的側翼?!堆嗯_》詩云:“崆峒踞左,之罘橫前,俯臨渤海,鎮(zhèn)齊接燕。吁嗟群夷,蠶而食之,唯臺岌岌,一石巋然。誰守此者,保有萬年!”燕臺石刻詩由此成為煙臺近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林丙修(1849~1922)何許人也?其原名文蔚,字南樵,號蔚生,啟人之父,邑硯池人。光緒二十年進士,歷華亭、吳縣知縣,累升候補道。著有《易瑣言》《易學余聞》等。其子林迪(1882~1940),字啟人。歷任福建南安縣知事,蘆溪縣佐,浙閩軍司令部秘書。晚年任縣救濟院副院長、院長,興辦育嬰堂、荒年施粥、造橋鋪路、設置茶亭、收葬遺尸等社會慈善事業(yè),廣做善事。浙江省主席黃紹竑贈匾“樂善好施”。從不多見的文字記述中,我們不難了解林丙修父子的憂國憂民情懷。 1896年,即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第二年。甲午戰(zhàn)爭以清朝失敗簽定《馬關條約》告終,《馬關條約》在煙臺換約生效,中國深陷半殖民地的深淵,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也進一步高漲起來。特別是覺醒的愛國知識分子,發(fā)動了“變法救亡”的“公車上書”。想必林丙修登山觸景生情,對中華民族面臨著被瓜分的危險憂心重重,在列強領事館遍布的煙臺山直抒胸臆:“誰守此者,保有萬年”。林丙修的題詩鐫刻在燕臺石上,不僅彰顯出強烈而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也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解放后,在燕臺石西北數(shù)十米處,又矗立起一幢抗日烈士紀念碑,上鐫1945年8月解放煙臺戰(zhàn)役中為國捐軀的8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 (m.haoli737.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