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龍
故鄉(xiāng)在村寨,從僻遠的村寨一走出來,故土根脈里的一抹抹鄉(xiāng)愁就拴在了我的影子里。鬧年的鑼鼓聲仍在四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大步走過來,這“咚咚咚”節(jié)日的歡快腳步聲,讓我想起了故鄉(xiāng)歷久彌新的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幕又一幕。 正月十五鬧元宵,和過大年一樣熱鬧,元宵節(jié)的鄉(xiāng)俗里,觀花燈,放焰火,吃湯圓外,家鄉(xiāng)還有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舞板凳龍。 板凳龍,又稱梅竹燈,是用一條木凳加以裝飾形成龍身,再拼接成一條長長的龍。元宵節(jié)舞板凳龍,源于漢代,由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相傳,很久以前,天遇大旱,東海的一條水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下了一場大雨。但水龍由于違反了天條,被剁成一段又一段,撒向人間。當?shù)厥芎禐牡陌傩?,急忙把一段段龍體放在板凳上,并連接起來,人們稱之為“板凳龍”。百姓希望這條水龍能活下來,于是不分晝夜奔走相告,舞板凳龍習俗便由此而來。 家鄉(xiāng)板凳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俗稱長燈,采用木板、竹片、白紙和各類花紙作為材料。板凳龍的龍頭、龍身和龍尾骨架均采用竹篾做成,再糊上透光白紙和彩紙,飾以龍須、龍眼、龍眉、龍角、龍珠,畫上龍鱗、龍鰭和彩云等花紋圖案。根據龍頭造型,板凳龍有仰天龍、俯地龍、大蝦龍等類型。其實龍身就是由許多只板凳組接而成的長板凳,但不管龍頭還是龍尾,體內都裝有燈座,夜里點上蠟燭,通體透明,醒目而壯觀。板凳上的花燈造型亦各有不同,有方燈、酒壇燈、字燈等,以麥餅團、剪刀箍、甩尾巴為主要的表演陣式。 板凳龍做好了,元宵節(jié)之夜,村寨里舞了起來。鼓樂喧天,燈火通明,蜿蜒數(shù)百米的長龍開始出行。舞龍的鄉(xiāng)親們身穿黃色對襟衣、紅色燈籠褲,腰系紅色絲綢帶,個個精神十足,喜氣開懷。幾個壯漢扛著兩米多寬、三米多長的龍頭上下起舞,只見龍顏威武,龍須透著莊嚴,龍眼如炬,栩栩如生。板凳龍一百多節(jié),每節(jié)龍身需要幾個人扛舞,舞龍的隊伍聲勢浩大,盤旋穿梭,圍觀的人群在燈的海洋里盡情狂歡。浩浩蕩蕩的板凳龍途經田地,預示祥龍普降甘雨,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板凳龍穿行村巷,村子里鞭炮齊鳴,喝彩不斷,祈求多福。長輩把板凳龍迎到廣場,廣場上長龍旋舞,歡呼雀躍,蔚為壯觀,好一個喜慶歡鬧的元宵之夜。 家鄉(xiāng)的板凳龍,寓意吉祥,和順。村寨的元宵節(jié),底蘊深厚,平實。狂歡的元宵節(jié)是花圃中掀起的一波波香氣,是根脈里永不變老的眷戀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