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洶涌的江海
這些詩歌,最早的寫于1974年,最晚的寫于2011年,跨度近40年,是到目前為止我所寫的主要詩歌作品的匯集。 這些詩,本來不是為了發(fā)表而寫的,它們僅僅是私人情感、感受和思考的記錄,是生命所留下的軌跡。這些詩,源自生命的沖動、感動,是從生命之樹上開出的花朵;如今我把它們收集起來,夾在這本小小的書冊中。她們是作者生命之路上留下的美麗軌跡。因而,自己在重讀這些詩的時候,依然免不了蕩氣回腸,甚至潸然淚下。 就此意義而言,這些詩只是作者內心的獨白,是自言自語。 詩總是有感而發(fā)的,沒有感便不成詩。人的精神有許多不同的方面和層次,那些因思而得的東西,寫出來大多成了論文和著作,而那些因感而發(fā)之物,則有可能成為詩。 所以每一首詩的背后都有它的故事,這些詩原本就是我生活的一個構成部分。每一首詩寫作時的心境和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是生命之水澆灌著我的詩歌之樹,我對那些滋養(yǎng)我生命的人、物、情、景深懷感激,這些詩便是對他們最真誠的答謝。 這些詩的基本格調是“憂郁” ,這是因為只有苦悶和煩惱才能激發(fā)出我的詩緒。 這個格調大概也是青春的顏色,這些詩絕大部分寫于青春時代就是一個證據。青春時期的心靈是敏感而動蕩的,猶如春潮洶涌的江海。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片飄落的樹葉,一聲清脆的鳥鳴,都能夠引發(fā)心靈的風暴;太空一劃而過的雷電,偶爾飄過的一個眼神,都會濺起詩的漣漪。那時所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化而為詩。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青春就是一座熔爐,可以將萬物煉化成激蕩的詩篇。 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蒼老的生命之樹就難以結出詩的蓓蕾了,那時,精神的海洋日益趨于平靜,直至再也不能泛起微小的浪花。 不過,寫不出詩并不意味著生活已經喪失了詩意,事實上人生的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美,某個時段的美是其他時段所不能代替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使我們沒有寫出一首詩,只要我們活著,就是在書寫生命的詩篇,只是書寫的方式不同罷了。只要細心諦聽心靈的顫動和召喚,便不難發(fā)現(xiàn)生命中的詩性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