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美文
金融的價值讀后感100字
《金融的價值》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圖書,本書定價:,頁數:,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金融的價值》讀后感(一):了解和讀透金融領域的調整邏輯和價值所在,這才是生存所必須 在當今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金融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同時,金融和經濟又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和每個人的一生都息息相關的金融領域,工資、存款、理財、消費等都是人們時刻關注的方方面面。 雖然,每個人能夠感受到的金融氛圍僅僅是一個局限的認知,但實際上,整個金融領域是一個龐大的管理體系,從宏觀看趨勢,從微觀看邏輯,每一個調整都是有的放矢,每一個動作都有其具體的含義,這是一個嚴謹、重要的領域,彰顯金融的價值。 由北京大學教授黃益平著作的《金融的價值:改革、創(chuàng)新、監(jiān)管與我們的未來》是一本在細致研究金融系統的趨勢、體系、創(chuàng)新、監(jiān)管以及風險等方面以后寫就的金融經濟類專業(yè)讀物。了解一定的金融知識,對我們的生活能夠帶來巨大的益處。 從工業(yè)革命到信息化時代,再到即將而來的全方位數字化進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已然進入新的階段,相對應的,金融領域的政策調整亦在同步進行。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體系,關聯到方方面面,金融的價值體現,重點在于是否契合當下的社會形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毫不夸張的說,金融領域的一舉一動,都值得我們更加關注。 數字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科技金融是時下非常流行的術語,代表了金融領域向前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但同樣重要的,是金融領域的實際發(fā)展是否能當下的人們的實際生活的利益相輔相成。一個金融政策的輕微調整,可能會對某個板塊產生巨大的影響,例如人民幣的發(fā)行、存款利率的調整、金融支付手段的變更等等。在宏觀層面,金融政策的調整是實時的,必然伴隨社會的實際動態(tài)發(fā)展而改變,人們需要時刻關注,才能最大限度的適應這些調整,繼而改變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思維,切身利益必須重要。 另外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點是金融領域的風險管控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來,經濟下行的風險加大,金融領域的爆雷無處不在,違約、跑路、虧空,無情的吞噬著普通民眾的投資和理財資金,各類金融風險的疊加放大了這些風險和影響力,這雖然是金融體系中一個普遍的現象,但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這些風險和損失,對于人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未來,金融體系的發(fā)展具備多樣性的特點,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相對應的金融的價值體現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必須要了解和讀透金融領域的各種調整邏輯和價值所在,這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所必須。 《金融的價值》讀后感(二):金融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創(chuàng)新之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同時,我國經濟發(fā)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huán)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fā)展遇到的新挑戰(zhàn)交織疊加,會議明確了穩(wěn)字當頭、穩(wěn)中求進,顯示出2022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實現宏觀經濟大盤和社會大局“雙重穩(wěn)定”。為此,有必要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 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不僅關乎國家的興衰成敗,更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收入增長、物價水平、存款利率、投資回報、稅收政策等等……金融為什么重要,它到底是以何種邏輯運行,又是如何影響國家和社會并產生作用的? 由北大國發(fā)院金光講席教授、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益平的新作《金融的價值》將為讀者解答以上問題。書中深入剖析金融之于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價值,闡述金融體系的改革、創(chuàng)新、風險把控與監(jiān)管,分析金融的未來發(fā)展趨勢,讓我們在金融大潮越來越風高浪急的時代,更好地了解現狀,把握未來。 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jié),第一章主要針對中國經濟發(fā)展不同階段的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第二章則著重回顧中國金融改革與發(fā)展的歷程;第三、四章,結合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以及金融創(chuàng)新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方向給出作者的觀點;第五、六章,討論了數字金融與數字貨幣未來發(fā)展的預測;最后第七、八章,則重新回歸金融監(jiān)管以及金融風險的防控與歷時教訓。 自1978年我國開始經濟改革規(guī)劃至今,四十年來我們一直試圖找到最適合的金融發(fā)展模式。一方面,我們幾乎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金融體系,從商業(yè)銀行到資本市場的逐漸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金融體系也在不斷的市場化,從資金配置到定價,市場的作用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雖然外界多有改革不夠徹底的評價,但從結果上看中國的金融改革總體遵循“務實”的原則?!懊^過河”的探索和實驗,雖然可能不徹底,但符合時代和國情的需要,而且實際效果也很不錯。作者從金融運行的底層邏輯和時代背景,總結了幾十年來中國“雙軌制”金融改革的得失,同時針對未來金融發(fā)展趨勢和風險進行了大膽的預測和建議。金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創(chuàng)新之一,它使得勞動分工、規(guī)模效益成為可能,從而大大促進了經濟發(fā)展的進程。正確認知金融規(guī)則,可以讓我們緊跟時代與國家發(fā)展的步伐,洞悉市場的瞬息變化,取得先發(fā)優(yōu)勢。 《金融的價值》讀后感(三):因勢利導,價值共生——夜讀《金融的價值》 在例行繁忙的一周后,偶然一朋友機緣,我晚上拿到了黃老的這一新書,一氣讀完后,卻心思澄明,酣暢淋漓——這應該就是與書對話的歡快。 如今,中國金融、經濟領域的專家也許處在一個過度的“通貨膨脹”之中。在知乎、B站、抖音、公眾號中能夠看到很多論證充分,義正詞嚴的觀點,如果我都相信,或許我認為中國要垮了,又要稱霸世界了,美國要倒衰退了,又要崛起了。很多文章開頭引經據典,對一個事件進行了偏頗的分析,而對于問題的結論和意見,卻是陳詞濫調,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盡管細看,也很難增加自己的洞察。但是,許多業(yè)界大佬,對公式、模型運用得極好,可對中國問題的具體問題卻缺乏清晰的見解,使人對此難以親近。 所以,當我讀到黃益平教授的《金融的價值》時,分外驚喜。這本書剛剛出版,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從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金融改革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入手,探討今天以及未來的金融改革與創(chuàng)新。書中以作者在年輕時在鄉(xiāng)村參與農民糧食統銷統購的感觸與分析出發(fā),分析了自歷史起,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是如何通過金融、貨幣手段,溫柔征稅,實現了我們早期資本的快速積累,也塑造了中國特殊的金融發(fā)展體系。整本書以當前金融體系中不同主體比例的變化為主線,串起了改革開放以來在金融市場中種種讓人無法直接理解的現象,提供了有說服力的解釋框架,也能夠和中國的文化和國民特點相結合。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這種既有宏觀視野、又有理論基礎,更能關注現實問題的金融學讀物在今天能夠讀到總是一種幸運,讀來頗有撥云見日之感,看到貌似不合邏輯現象背后都存在著管理與發(fā)展的博弈,不得不佩服作者洞察之深刻,創(chuàng)新之巧思。 在《金融的價值》的全書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黃老對當前我國數字金融發(fā)展深深的自豪感和長遠的期望。今天的日本人還在用現金、美國人還在寫支票、而中國人卻已經在使用移動支付。為什么我們的數字金融可以得到如此跨越地發(fā)展呢?也許你看過很多作者的專業(yè)分析,而在這本書中,黃老用“修長城和蒸汽機”的例子闡述了金融模式的改革本質是經濟發(fā)展增量的現實要求,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作為一個長期實施金融抑制政策的大政府,一個貌似長期保守的國家,金融領域的“入門者”,在當前經濟發(fā)展方式轉型的過程中,能夠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位置并引發(fā)深刻的社會革命,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對新的增量具有新的增量變革需要,因此引導了新金融手段的產生,恰恰這些新的手段能夠解決普惠金融落地的關鍵問題,即如何有效獲客,并設定準確的利率,本質是風險定價的問題(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數據,云計算的應用以及我們每日在網絡消費的日常行為積累)。這一剎那,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部財經類的書,而是一部中國的《槍炮、細菌與鋼鐵》,它從一個金融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歷史與當下。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絕非只有這一點,比如對我們金融監(jiān)管機構的立場研究和從機構利益出發(fā)的“政策傾向”,對數字貨幣的“謹慎樂觀”,對“平臺經濟與壟斷”的特性分析和建議等等文章的撰寫都能引經據典,中西合璧,可以說是了解中國金融發(fā)展階段和理解政策的佳作。 最后,黃益平教授本人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存在,他的演講和課程在B站上能夠找到,他在課上引經據典,博古通今,甚是好看。還誠懇地提醒大家“學這個賺不了錢哦”。甚至只是為了“吐槽”一下大家人來的太多還專門講了華爾街兩次來人太多的講座和之后的經濟危機,讓人甚至很難把這個課程看作是在清華大學中的嚴謹教學,而是像一位先生在同自己的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見解。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本人非金融專業(yè)出身,難免掛一漏萬,推薦此書實在是個人暢快。本書雖行文流暢,涉及知識背景多有細致講解,但內容上多是演講轉化,篇章間有一些重復,體系性稍弱。所幸只要深入,能知其要義。希望常讀常新,強烈推薦。 《金融的價值》讀后感(四):什么是金融 《金融的價值》一書圍繞以回答什么是金融為引子,介紹了金融作為一個學科、作為一門現實工具的現在與未來,由此明晰了金融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可能存在問題,最終明確了金融的價值何在這個問題。全書實際上是作者不同時期演講、評論等文章的合集,彼此之間難免有內容的重合,但重合的問題恰恰是“金融”這個主題下最為迫切也是經濟生活中最棘手的問題。因此,綜合而言本書對于初學者理解何為金融、對于經濟生活參與者把握當代我國經濟生活發(fā)展的重要領域均有裨益。 經濟和金融這兩個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關系撲朔迷離,二者究竟是并列或是從屬關系呢?實際上理解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解什么是金融乃至金融價值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經濟研究的是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金融關注的則是如何實現資本的有效配置。從這個意義上看,金融當屬于經濟的分支。但是隨著經濟發(fā)展,最初金融服務的對象即產業(yè)資本讓位于金融資本,雖然金融仍然解決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問題,但是此處的資源已經由最初的產業(yè)資本變換為了自身即具有生息性質的金融資本,金融逐漸開始脫離于經濟成為一個具有(甚至可以說)更具生命力的領域。這種變化其實在經濟中并不鮮見,類似于金融與經濟,外匯與國際貿易也經歷了相似的發(fā)展,由此演變的自然是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二者之于國際經濟?;貧w本書,正是金融與經濟間關系的這一變化,才有了本書中頻繁提及的第一個問題:金融是否服務于實體經濟。這個問題并不是我國經濟獨有的,事實上在2008年次貸危機后,全球都在反思金融與經濟間關系,一時間“產業(yè)空心化”、 “脫實向虛”、“脫媒”等詞語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報端,引起了普通民眾對金融討論的熱潮。但是正如本書所言,金融是否服務于實體經濟,現階段在我國可以總結為更具體的一個問題,即企業(yè)(特別是小微企業(yè)、民營企業(yè))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這正是本書對理解什么是金融提出的第二重問題。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溯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體系,麥金農教授所提出的金融抑制問題是發(fā)展中國家金融體系的普遍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發(fā)展中國家紛紛進行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發(fā)展為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我國也不例外。當然,正如本書所言,金融抑制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甚至到21世紀初經濟發(fā)展所起的作用甚至利大于弊。但是金融資本先于產業(yè)資本、金融創(chuàng)新引導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當代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了我國未來經濟發(fā)展中需要金融發(fā)展、金融創(chuàng)新。解決企業(yè)的融資難和融資貴這兩個問題正是其中關鍵。 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既依賴于改革的不斷深化也需要金融創(chuàng)新。由此本書深入到了我國現階段金融體系深化發(fā)展的最新表現。一方面是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則是堅持以數字金融為主的金融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雖然這些名詞似乎頗為拗口,但是它卻實實在在發(fā)生于你我生活之中。這或許就是現代金融的魅力:既可以是看似遙遠的而資產市場血雨腥風,也可是便捷的移動支付。當然也正是因為現代金融的如此貼近普通人,影響的規(guī)模也如此龐大,金融監(jiān)管重要性日益提升。正是在金融創(chuàng)新和金融監(jiān)管間的互動,助推著金融體系的總體發(fā)展,,二者的良性互動也正是金融體系合理發(fā)展的關鍵。 至此,圍繞著什么是金融特別是我國的金融體系發(fā)展歷史、現狀與未來,作者給我們展示全面而生動的圖景?;氐阶畛醯膯栴},什么是金融。閱讀全書,我們可以發(fā)現,誕生之初的金融體系服務于經濟體系,是經濟活動受限資源有效配置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現今這一作用同樣重要,但是金融本身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不斷加強,金融也正日趨成為一個獨立的環(huán)節(jié)。從屬關系到并行關系的轉換,讓我們更多的關注金融體系,也更關注二者之間互動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影響?!?/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