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珍藏的糧食票證
我的母親今年93周歲,雖說記憶不如從前,但大事不糊涂,這不,聽說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母親大人亮出了她的珍藏,并教育孩子們一定要珍惜并感恩今天的美好生活,惜福知足。 母親珍藏著什么樣的寶貝呢?我們都睜大了眼睛盯著老人家的手,只見母親一點點拿出來的是曾經(jīng)很熟悉的糧本、糧票和糧食儲蓄本。一下子,母親的珍藏把我們帶到了那個糧食緊缺的年代。 糧 本 首先看到的是我家的糧本,全稱《長春市鎮(zhèn)居民糧油供應證》,這是64開橫開本,天藍色塑料套封,長春市糧食局頒發(fā)的。 這一件母親的珍藏,我再熟悉不過了。憑證定點定量供應糧油的年代似乎已經(jīng)離開我們的日常生活很久了,可往事如昨。那時候,每個月7號是父親母親開工資的日子。母親拿到當月工資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好這個糧本,米面布袋還有盛食用油的器皿,帶著我們?nèi)ゼZ店買口糧。一般的話,每個月上旬糧店里總是排著長隊的,開票交款要排隊,稱取糧油也要排隊。每次把口糧弄回家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要有耐力并且不能怕臟才能完成任務。那時候許多人家的糧食定量不夠吃,總是在新的一個月開始時,抓緊去買這個月的定量糧食。 那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必每個月去糧店排隊買口糧的呢?又是什么時候,我們社區(qū)附近的糧店消失的呢?母親珍藏的這本糧本上,最后一次復查登記的時間是1996年1月15日,距離現(xiàn)在差不多有23年之久了。在供應登記欄記載著1996年1月份的糧食供應標準是:大米3公斤,面粉3.5公斤,粗糧2.5公斤,豆油1公斤。供應登記欄大米分精制大米、標一大米,面粉有特一粉、特二粉、標準粉,還有掛面。粗糧有玉米面、玉米碴,另外還有豆油和精鹽。 記憶里,面粉里曾經(jīng)有“富強粉”和“七五粉”,粗糧中還有高粱米,這些品種在1996年的糧本上已經(jīng)沒有了。記憶里,改革開放之前,每人每月的定量細糧供應量是4公斤,而這本糧本上的細糧供應量是每人每月6.5公斤。還有食用油的供應定量從改革開放之前的每人每月200克,到1996年的每人每月1公斤,雖然都是定量供應,但變化也不小。 這件糧本后面還別著家庭成員的《口糧定量供應標準證明》,成年人每人每月的口糧定量是依據(jù)你的職業(yè)身份,由單位審核,糧食管理所審批后,定期發(fā)放一張定量供應標準證明,憑著這張證明來獲得糧食供應。學生是由學校審核簽發(fā)的,嬰幼兒一直到學齡前都是每年要去糧店辦理供應定量變更的,俗稱“長糧食”。高級工程技術科研人員則是“紅本”待遇,在定量供應標準內(nèi),沒有粗糧,全部都是細糧。 糧 票 母親的珍藏中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糧票。其中有一小捆全國糧票,具體品種有1966版五市斤全國通用糧票,1965和1966版三市斤全國通用糧票,1965版一市斤全國通用糧票。這些都是家人在那時候出門出差隨身必備的票券。記得到糧店去取全國糧票除了扣除糧食定量外,還要扣除食用油定量,也就是說全國通用糧票是帶油的糧票,守家在地絕不會使用全國糧票。 母親的珍藏中比全國糧票更多的是吉林省地方糧票,攤開來看看,有10斤的、5斤的和1斤的,還有4兩的、2兩的和1兩的。有的票面嶄新,也有許多票面上保留著濃重的使用痕跡,折折皺皺甚至是油漬麻花、黢黑黢黑的。 看著這些糧票,回想起改革開放之前的日子里,去早點店買油條,去飯店買饅頭燒餅,去糕點店買點心面包等所有糧食制成品,都是需要憑糧票購買的。那時候去買食物的時候手里不僅要攥著錢票,還要攥著相應的糧票,否則便買不來。 糧油儲蓄證 母親的珍藏中還有一本長春市糧油供應公司制發(fā)的《長春市糧油儲蓄證》,也是64開橫開本,紅色封面厚紙印刷,“儲戶須知”第一條這樣寫著:根據(jù)糧食“三不變”政策精神和限期供應辦法,對超出供應月份糧證結(jié)余的糧油,本著儲糧自愿、品種兌現(xiàn)的原則可存入此證。這份糧油儲蓄證是東三馬路糧店在1990年11月14日簽發(fā)的,證上記載的儲糧數(shù)是特粉23.5公斤,標粉208.5公斤,大米57公斤,還有粗糧294.5公斤,總共是593.5公斤??梢?,這個時候,我家里的糧食已經(jīng)有了不少結(jié)余,生活質(zhì)量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 看著儲糧本,回憶起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父母在商業(yè)系統(tǒng)工作,我們孩子都處于長身體狀態(tài),特別能吃。不巧,這一年我父親又得了重病住院治療。這時候可難為了我母親,照顧我父親,就已經(jīng)累得精疲力盡;而我們兩個中學生,也還需要母親打理餐食。母親最為難的是糧食不夠吃,尤其是細糧,定量供應的根本就不夠,逼得媽媽沒辦法,只好偷偷去西三馬路附近花錢買糧票,再用糧票到飯店買大米飯或者饅頭。后來我們知道了母親買糧票的事,都難過了好長時間。 母親珍藏的這些糧本、糧票和糧食儲蓄證,承載了母親多少難以忘懷的日子,有多少為難時刻的經(jīng)歷,蘊含了多少對于口糧的認識呀。難怪母親一直珍藏著這些和“吃飽”“吃好”“吃健康”相關的票證。這些小小的珍藏,見證了我們家的生活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從不夠吃到吃不了,那是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呀?,F(xiàn)在的幸福生活就更不用說了。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擺脫貧窮,走向富裕,從實現(xiàn)小康到復興偉業(yè),在母親的珍藏里,我找到了深刻的印證。 (m.haoli737.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