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牽掛的地方
兒時的故鄉(xiāng),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走過一條條商業(yè)大街,卻依舊感覺像曾經(jīng)的黃土,琳瑯的商品仿佛還是當年的磚瓦,偶爾看到一間幾十年前的老房子,就會想起當年在此嬉鬧的場景——一切如昨,清晰再現(xiàn)。 我家有兄弟姊妹六人,父母都是運輸公司退休職工。父親年輕的時候在運輸公司從事財會工作,他們單位的老職工和我提起我父親時,都對他贊不絕口。父親年輕時工作出色,在單位深得領導賞識,并準備派他到成都進修深造。但父親考慮到我們兄妹年齡尚小,奶奶年邁體弱,就放棄了這個難得的機會。為此,父親在工作中沒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機會,直到退休都只是一個普通的財務工作人員。此事父親從沒主動向我們提起過,當我們得知后問起時,他看似輕描淡寫地說:"人這一輩子總會有那么一些不如意,你總要對某件事作出決策,為了維持一種更合理的平衡,有時候不得不犧牲某些個人利益。能陪伴兒女健康成長,照顧老人安享晚年,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我也就沒什么可遺憾的了。"這些話,我一直銘記于心。 為了我們的成長,母親同樣也經(jīng)歷了人生的重大選擇。母親原是關嶺稅務所的一名干部,為了能更好的照顧奶奶和我們,她不顧家人反對,義無反顧地調(diào)到興義汽車運輸公司當了一名工人。 如今父親已年過八十,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全家歡聚時父親也不再健談了。相比之下,母親的精神狀態(tài)要好得多,每次我們回家,勤勞善良的母親依舊一大早就起床為我們準備早餐。雖然母親做的早餐沒有從前的味道了,但我們幾兄妹卻早已形成了默契,依舊都對早餐贊不絕口,以換來母親滿足的笑容,讓她感受到我們還是離不開她,她的手藝還能滿足我們的味蕾。往往是在此之后,我們才會瞞著父母,偷偷帶著孩子們到大街上吃一些家鄉(xiāng)特有的小吃。 不知從什么時候,父親開始信佛教,每當我們幾兄妹回家時,父親最高興的是我們能圍在他身邊聆聽他的傳教。他講的內(nèi)容多是因果報應、行善積德、人事輪回,前兩項我們都明白,也深信不疑,但人事輪回大家都覺得不可能。但為了讓父親高興,我們還是極力配合他——認真聆聽,并和他互動。 母親最高興的事莫過于兒孫們陪她上街,她購物時我們給她參考,在討價還價中我們爭著給她付錢。母親買的東西都不貴,她享受的是我們的陪伴和孝順。母親最開心的是能在街上遇到她的那些老姐妹們,每當這時,她會不厭其煩地向老姐妹們介紹她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在哪兒上班,在哪兒上學等等。在老姐妹們的羨慕和贊揚聲中,我們滿面笑容地和那些老人們一一道別。 我們兄弟姐妹間見有時也不免會為一些瑣事拌嘴,尤其是誰都爭著想把父母接到自己家里方便照顧。但父母總說:"你們別爭了,我們哪家都不去。現(xiàn)在我們都還做得動,在這里也住習慣了,這里老朋友多,玩的地方也多。等以后我們動不了了,再去麻煩你們。"說服不了父母,大家只能盡量抽時間回老家陪伴他們。有父母在的老家,就是溫暖和歡聚的代名詞,就是骨肉之親團圓的首選之地。 每次我們離開的時候,考慮到父母上下樓不方便,就叫他們不要送了。但他們總說是想出去走走,順便送送我們。車輛發(fā)動時,父母還是那句一成不變的老話:"不要牽掛我們,好好上班,有空就多回來。"但我看見的卻是他們那依依不舍、欲留卻送的表情。那不再有神的雙眸。,讓我百感交集,想多說點什么,話到嘴邊卻又只剩下那句:"注意身體!"然后鼻子一酸,趕緊離開。從后視鏡里,我看到父母孤獨佝僂的背影,相互攙扶著蹣跚返回。 人到中年,我身邊不少朋友同事的老人漸漸一個個離開人世。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那樣的悲傷我能感同身受,并開始害怕回到老家看到一天天老去的父母。這時,"老家"成了一個讓我掛念卻心痛的地方,每每想起,除了幸福、滿足,還有擔憂、哽咽。父母還健在,老家就是一種召喚、一種期盼、一種親情的凝聚。父母一輩子對子女們無私奉獻,如今的期盼不過是我們能常常陪伴在他們身邊?,F(xiàn)在,節(jié)假日是我最盼望的日子,每每一到假期,我就驅車回去,盡可能多地為父母做一些事,陪他們聊聊天散散步,不讓他們孤單,更不讓他們無助。 父母健在,那個永遠為我亮著燈的地方,就是我心中最深的牽掛。不論我在何處,那盞燈都一直為我點亮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