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欧美综合在线777|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桃花|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综合aⅴ

<label id="qutfd"><tt id="qutfd"></tt></label>

  • <span id="qutfd"></span>
    <object id="qutfd"></object>
    <address id="qutfd"><ul id="qutfd"><strike id="qutfd"></strike></ul></address>
  • <address id="qutfd"><ul id="qutfd"><strike id="qutfd"></strike></ul></address>
    <td id="qutfd"><video id="qutfd"></video></td>
    <menu id="qutfd"></menu>
  • 說說網

    首頁 > 說說散文 > 散文隨筆 >

    散文隨筆

    有個村莊叫龍頭

    散文隨筆2023-06-17110舉報/反饋

    從桂東縣城往南行,坐個把小時的車程就到了龍頭。

    龍頭是沙田鎮(zhèn)一個山奇水麗的地方,也是一個歷史久遠的古村。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里生息繁衍。鐵木真建立元朝,村民懷宋,稱村莊為“宋頭”;清時,因漚水滔滔,急流而下,改村名為“瀧頭”;又因村莊古樹參天,村民仰慕牛角嘴的三株古松,千年以來,狂風吹不倒,洪水淹不沒,嚴寒凍不死,干旱旱不壞,遂改村名為“松頭”;**時,古松不存,村莊回龍山酷似巨龍昂首,更名為“龍頭”。

    遠去的民俗風情

    去龍頭村莊,得走過龍湖橋。龍湖橋因連接大湖龍頭兩村而得其名,橋長64米,橫跨漚江,是一座鋼筋水泥橋。站在橋上,可一覽風光無限,澎拜的漚江河水,自北向南,逶迤騰細浪,沿岸一溜蔥蘢的樹木,搖曳著綠風。

    龍湖橋,是村莊連接外面世界的通道,也是村中一座幸福之橋。自從有了該座橋,就方便了許多人。

    之前,兩岸村民,隔江相望,來往搖頭嘆息。老人們說,清朝中葉,村里曾砌石為墩,鋪木為橋,可洪水一來,蕩然無存。民國時,架的是木橋,稱曾家橋,橋一二尺寬,無護欄。解放后,兩度架木橋,橋寬了些,有米多,并置有欄桿??捎直粺o情的洪水摧毀。也許是造石拱橋成本太大,還有幾分難度,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才造了而今所見的龍湖橋。

    沒有龍湖橋的年代,人們過河靠木橋,靠小木船。過河,是村莊的一樁大事,因為村民要出行,謀生,放牧,砍柴,耕種,挖煤。于是,村中的“橋會”應運而生。橋會每年30擔谷租的收入,全用于造橋修橋和擺渡。

    人們踩著木橋過河,橋身左右晃動,上下振動,人也隨之起起伏伏、搖搖擺擺。橋下是急湍的河水,沒有幾份膽量的人是不敢貿然去行走的。曾經就有那么幾個人,從該橋上走過,因橋擺動,不慎跌落河水之中,鞠躬盡瘁到“河神爺”那兒報到去了。

    莊上于是就有了各種神神秘秘的傳說,說只要河中裸露出的大石頭有了“水尖嘴”——水獺的痕跡,“河神爺”不曉得何時會“請”誰去了。這時,村上就有幾個善良的老婆婆走出來,在木橋的橋頭,焚香點燭祈禱,懇求“水尖嘴”不要把村人拖去了。可惜,再虔誠也毫不管用,每隔二三年,就有人因為過橋,跌到河里浸死。

    過去,村前的河里,魚兒挺多,水獺也是有的。其實,生活在水里的這一小小珍惜動物——水獺,以善游而出名,以捕魚為食,不會,也根本不可能把人拖到河里。說那無情可惡的“水尖嘴”會拖人,無非是提醒或警醒人們,走過這窄窄的木橋,得小心翼翼罷了。

    秋冬水淺架橋,春夏水漲擺渡,由村莊橋會組織。清朝以來,村里就有了這一習俗。

    何止是橋會,老人們說,村中還有禾會、打谷會、戒會、觀音會、孔夫子會、廟會、太陽會……做福果祭祀,做法事驅妖,濟倉谷濟困,起火塘祭神喊魂,抖黃糍敬神……甚至蒔田,也如同過年一樣熱熱鬧鬧,秋收時節(jié),村民家中還時興品嘗新米呢!

    如今,龍頭村莊的橋會、禾會、打谷會、戒會、觀音會、孔夫子會、廟會、太陽會……時興的民俗與風情早已遠去。93歲的郭名剛和86歲的郭名先老人心中記得,他們小時候在河中揮動臂膀游泳,拍打出水花一片,及水中抓魚的快樂。還深情地記得龍頭河中的幾條木船來往穿梭,記得那幾個艱辛的長年擺渡人——“巖古”父子倆和“猴古”他們天麻麻亮就來到江邊渡口等人,一直到那天際黑墨了才會收工回家。

    濃厚的紅色文化

    過了龍湖橋,漫步前行,一會兒就進入了龍頭村莊。一條長長的硬化了的村級公路,蜿蜒似蛇一樣在村中穿行。絡繹于途的是小車或汽車,道路旁或農舍,或經銷店,或稻田,或樹木。

    從硬化的村級公路一條岔道而上,走過一道矮坡,片刻就到了一個叫“石圍里”的小地方。

    石圍里,有村莊的紅色景點——湘贛邊武裝起義舊址。一堵3米高50厘米厚的墻掩映在樹林里,墻體洞開了一扇石門,門框上鑲嵌了2塊石碑。上面的石碑陰刻“湘贛邊武裝起義舊址”,兩旁刻有起義和立碑的時間。下面的石碑陰刻湘贛邊革命軍在此集結,舉行武裝起義,攻打集龍,浴血奮戰(zhàn),解放桂東,迎接和支持大軍南下的內容。石碑頂端樹有紅色的五角星。

    老人們說,舊址曾是一圓形石屋,由石頭、石灰構筑而成。站在屋外瞭望,村莊景物盡收眼底。傳說,石屋是為了村莊的防御而建,是為了防“苗子”。防“苗子”是什么意思呢?幾位耄耋老人一臉茫然,這成了一個未解之謎。建于何時也不清楚。

    1947年10月27日,龍頭這個彈丸之地的村莊沸騰了。龍頭村的優(yōu)秀兒女郭名善、郭垂炎召集了67位村民在石屋聚集,討論部署怎么攻打汝城集龍。在**五嶺地委派來的黨員干部李康壽的指導下,29日晚,郭名善組建的游擊隊拿下了汝城集龍圩的警察所,繳獲長短槍32支, **數箱,打響了湖南省解放戰(zhàn)爭的第一槍。旗開得勝后,為適應斗爭的需要,遵照**五嶺地委的指示,郭名善的游擊隊編入了“中國人民**粵贛湘邊區(qū)縱隊北上先遣隊”。龍頭村103人參加了“北上先遣隊”,其中有7家農戶3兄弟參加。他們過著“帳用蓬萊草做床,頂風冒雨睡山崗,溪流渴飲如甘露,蕨筍饑餐比米香”艱苦而又樂觀的生活。
    (m.haoli737.com)

    聲威大震的北上先遣隊震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敵人調集了湘粵贛軍警來桂東進行清鄉(xiāng)圍剿。龍頭村莊陷入白色恐怖中,18戶被抄家,69人被鋪入獄,7人慘受酷刑,3人壯烈犧牲。

    堅強的龍頭村人民毫無畏懼,不折不饒地在桂東、崇義、資興、汝城的解放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歌。

    走下山坡,在龍頭村革命紀念亭,我看到紀念碑上鐫刻的英烈名單有郭名亮、郭佐亮、何桂成、黃奠亨……37人的名字。我想龍頭村更多的是無名英雄——1926年,北伐軍過境,桂東組織了80余人的支前運輸隊,龍頭人就有一半。1928年1月20日,龍頭村有27人參加了郭佑林、黃奇志舉行的“年關暴動”,攻打沙田挨戶團,抄了挨戶團副主任何鍵的家。之后,隊伍在汝城編入朱德率領的**部隊。1928年4月,**率部來桂東沙田策應湘南暴動,龍頭人民簞食壺漿迎接,有6人參加**。1938年2月,“湘粵贛邊區(qū)人民抗日義勇軍”編入**第一支隊,龍頭有8人參加,不幸的是全部在“皖南事變”中罹難。

    英雄的龍頭村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在共和國的旗幟上留下了血染的風采。

    穿過田疇,放眼龍頭,“青山得意匯流水,流水多情繞青山”。龍頭,一個古老的村莊,一個紅色的村莊,一個美麗的村莊。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