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文化的特征
廣義的絲綢之路既包括陸上絲綢之路也包括海上絲綢之路?!瓣懮辖z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yè)貿易通道,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到敦煌?!昂I辖z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大致說來,絲路文化主體就是由陸上絲綢之路的草原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海洋文化所構成。 ?。ㄒ唬┎菰幕膬群靶愿裉卣?/p> 草原文化又稱游牧文化,是一種適應草原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她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區(qū)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一種與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適應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草原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我國北方草原文化是我國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 1.態(tài)度特征:恪守信義 社會誠信和信任是人類文化的基本內核,是人類最寶貴的文化資源和財富,是保證人類進行有序生產生活的文化資源,也是人類文化的資本。陸上絲綢之路沿途要跨越歐亞大草原,歷史上其沿途民族如維**族、哈薩克族等多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坝文两洕姆稚⑿院蛻?zhàn)爭的經常性決定了游牧人必然以誠信為最高道德水準,以誠配天、以信取天。形成以誠信為重,推崇以誠立命、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文化價值核心、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便∈匦帕x作為草原文化性格鮮明的的態(tài)度特征,保證了陸上絲綢之路2000年來友好開放的局面,也保證了絲路沿途各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活動穩(wěn)定有序的進行。時至今日,恪守信義仍然是草原文化的性格特征的基本內核,對社會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2.意志特征:勇敢尚武 從某種意義上說,草原文化是一種武力文化。建立在游牧經濟基礎上的草原民族的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都無不反映其尚武精神,其尚武精神在民族遷徙和文化交融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坝文恋纳罘绞脚c奔波動蕩的軍事生活有相類似的一面,馬背上的顛簸適應縱橫捭闔的戰(zhàn)爭的需要,傳統(tǒng)的榮辱觀念的教育激勵了他們勇悍頑強的斗爭精神,較為艱苦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及其維系生存的手段鑄造了他們強悍的體魄、靈活的應變能力及吃苦耐勞、忍辱負重、堅韌頑強的文化素質。”西域各民族的生態(tài)空間是沙漠之間的荒漠草原綠洲地帶。這里自然環(huán)境惡劣,“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抗爭的毅力與意志,以及無比強大的征服力”。勇敢尚武作為草原文化性格典型的意志特征,對游牧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這種勇敢尚武的意志特征對中華民族江河文化的平和忍耐性格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互補作用。 3.情緒特征:熱情奔放 由于游牧民族當年的生活環(huán)境比較惡劣,他們生活在遼闊的草原和荒漠胡楊林中,奔波于草原和大漠風沙之中,再加上游牧民族人數(shù)不多,經常要獨自面對生活,而他們過著的是游牧狩獵捕魚的生活,于是就形成了他們熱情無拘無束自由奔放的性格。其中,音樂和舞蹈是游牧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音樂和舞蹈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娛樂形式了,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很多環(huán)節(jié)。當高興的時候,能夠表達這種感情的最好方式,那就是在“達普”富有激情的鼓點聲中,伴著熱瓦普歡快的旋律,一起盡情的跳起奔放的舞蹈。這種天然性文化本性,給人的生活以充分的自由,從而使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坦誠豪爽、熱情慷慨、勇武剛毅、樂觀豁達等本真率性得以保持,極大地保持了人的基本自由和社會的和諧。于是,熱情奔放奔放的性格成為草原文化典型的情緒特征,對游牧民族的性格特征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這種熱情奔放的情緒特征對中華民族的保守內斂情緒也起到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4.理智特征:感性形象 感性形象的理智特征指人情感豐富,多愁善感,能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強,能體會到任何事物情感的變化。感性的人,在待人處事過程中,更遵從自己的意識,也就是習慣于從心所想出發(fā),不會更多的考慮客觀條件。感性認識,直觀的形象的認識,感覺器官“感性”可以大致歸結為通過感官經驗而完成直觀活動,沒有明顯的理性思維的過程,不是深思熟慮的過程,也即給出直觀經驗經歷作出的主觀(融入個人感情)的判斷。不可否認感性的盲目性,感性之中也有直覺的成分。直覺不完全是沖動,是下意識的推理,習慣和經驗把推理過程壓縮到意識可以覺察的閾值以下。草原文化的理智特征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感性形象,這是因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生活環(huán)境比較惡劣,經常要奔波于草原和大漠之中,許多事情都要他們在短時間內作出認知和判斷,而沒有經過長時間深思熟慮的推理和細想,沒有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就沒有經過理性的、邏輯的、分析的科學手段對事物去認知和思維。因此,草原文化就形成了游牧民族這種以感性形象為主的性格特征。 ?。ǘ┖Q笪幕膬群靶愿裉卣?/p> 海洋文化又稱商業(yè)文化,而“中國海洋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中華民族緣于海洋而創(chuàng)造和傳承發(fā)展的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的、社會的文明生活內涵。中國海洋文化的本質內涵,就是中華民族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它為生命的誕生進化與繁衍提供了條件;海洋是風雨的故鄉(xiāng),它在控制和調節(jié)全球氣候方面發(fā)揮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資源的保護,它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無窮盡的資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為人類從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經濟便捷的運輸途徑;海洋是現(xiàn)代高科技研究與開發(fā)的基地,它為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發(fā)展高科技產業(yè)提供了空間。故海洋和海洋文化商業(yè)貿易往往很發(fā)達,從而使海洋文化的人們具有如下性格特征: 1.態(tài)度特征:自信樂觀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強烈的個體自覺意識,其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開創(chuàng)意識,都比內陸文化更富有開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險性、神秘性、開拓性、原創(chuàng)性和進取精神。為此,要戰(zhàn)勝變幻多端的海洋自然環(huán)境,就必須充滿自信樂觀。自信是對自己充分肯定時的心理態(tài)度,是遠洋航行戰(zhàn)勝困難取得成功的積極力量。而樂觀是在對自信作出力所能及的對遠方和未來的必勝的信念。無論自信與樂觀產生何種關系,發(fā)揮何種作用,重要的是它們在航海事業(yè)中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人總是在樂觀的基礎上建立自信,從競爭的環(huán)境中尋找獲勝的機會。所以,航海需要自信樂觀的勇氣,需要對到達海洋遠方的信心;同時,經歷了遠洋航行的歷練,更能造就航海者自信樂觀的態(tài)度特征和性格特征。因此,可以這樣說,航海事業(yè)所需要的性格特征和航海事業(yè)培育出的性格特征都需要自信樂觀,這兩者是交互作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 2.意志特征:堅決果斷 海洋的自然天性是變幻多端、自由傲放的,神秘莫測、奧妙無窮的,充滿著無限風險、無限未知的。在這些嚴峻的自然條件面前,要想在海洋上生存和發(fā)展,就不能懦弱和猶豫不決,就必須以勇敢和堅決果斷的意志去處理各種風險。海洋的誘惑是無限的,這就吸引著人們去探險,去發(fā)現(xiàn),去拼,去闖。事實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堅決果斷的性格特征,否則無法解釋何以中國的航海長期領先于世界,也無法解釋何以在地球上的“環(huán)中國?!边@一偌大地區(qū)數(shù)千年綿延發(fā)展的是“中華文化圈”亦即中國海洋文明圈的所在。海洋環(huán)境的自然天性,需要航海者具備堅決果斷的勇氣和智謀,同時,通過遠洋航行和探險,海洋環(huán)境變幻多端的自然條件也培育了航海人的堅決果斷的性格特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海洋文化的意志特征既是海洋自然環(huán)境的需求,也是在對海洋自然環(huán)境的征服過程中形成的性格特征。 3.情緒特征:自由開放 航海使中國人練就了勇于開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造就了自由開放和開拓、求索的民族精神,同時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海洋文化。海洋連接著五大洲大大小小的陸地和島嶼,人類的大多數(shù)民族、國家和地區(qū)瀕臨海洋,海洋面向人類開放著,幾乎每一寸海面都是天塹通途,幾乎每一滴海水都是公路、鐵路的路基。因而人類對海洋的開放性發(fā)展利用,必然產生出自由開放的海洋文化特征。而且遠洋航行需要四海為家,視野特別寬闊,能夠廣泛接納各種文化,對任何外來文化都不排斥,任何時候都能恰倒好處地融合、吸收異族文明。長期而廣泛的交流,使海洋文化形成了開放的特性和互動的對外交流方式。這就形成了海洋文化自由開放的情緒特征。中國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閉關鎖國”的時期,主要出現(xiàn)在明清兩代的某些時期,主要是元明、明清換代時期新生王朝對前朝殘余的海上封鎖,和遭遇倭寇及西方侵擾海疆的時期。這是國家政權保國安民的被迫的戰(zhàn)略舉措;而一旦海疆平靜,即行開海。明清兩代的各個時期均是如此。 4.理智特征:思維縝密 中國人對海洋的認識就是通過對海洋的觀察,用理性的、邏輯的、分析的思維方式獲得對海洋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使得中國海洋文化培育出一種思維縝密的性格特征。中華民族對海洋的認知行為很早,自史前時期就已經成果豐富。在先秦時期乃至夏商周甚至更早時期,中國先民的海洋認知水平,已經達到了我們今人難以想象的高度:人們對于海洋水體的來源有了認識,并已明確提出了水分的海陸循環(huán)觀;人們對海上地貌和海底地貌已經進行過不少描述,對中國大陸沿海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這些海區(qū)進行了初步劃分。先秦已降,中華民族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000多年的海洋文化長期發(fā)展,其海洋科學認知體系的內涵日益豐富,廣泛地實用于人們開發(fā)海洋利用海洋和保護海洋的歷史實踐,在天文水文航海、指南針航海、船舵發(fā)明、水密艙發(fā)明、大船技術發(fā)明等“海洋高科技”發(fā)明,都比歐洲早了至少幾個世紀。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反映了中國人通過對海洋的觀察、體驗、分析、推理、歸納和總結所形成的縝密思維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