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七日閬中:閬苑盛筵
說起四川,首先便想起閬中;說起閬中,無非是為了古城。我去過北方的平遙,卻無從想象這川中的古城,會有什么不同?只有在古城中徜徉,乃知所謂古城,是厚重的歷史,悠久的積淀。是一座闊大的寶庫:璀璨的民族文化,目不暇給,倉儲其中。循著古城幽深的曲巷,瀏覽原汁原味、鱗次櫛比的古建,用心靈去發(fā)現(xiàn)人性的尺度與色彩。我忽然想,所謂文化,就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理念中,具體而微,又渾然整體。如果想了解本民族的底色,便請到古城來。 所謂道一風同。南北方的古城總有根本上的大同,總有一以貫之的東西,構成我們民族共同的文化品格,表達著相通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使之彼此認同;總因氣候地理之異,形成各地風情的小異,在歷史的脈絡中,生發(fā)出自己的分枝。譬如同是古城,在平遙看見了晉商,在閬中便看到了風水。當然,還有早就通過文字,從小便知道的三國文化。只是,當身臨其境,一切都鮮活了起來。 光華樓和風水博物館 看不夠的嘉陵江。行走在滿目清秀的嘉陵江邊,就近找到的第一個景點,叫做光華樓。登高望遠,放眼即是無限江山。充沛的江水,在察覺不到中流淌,似乎從來不曾流動。沿岸的錦屏山同樣溫潤,從容舒緩在江城的對岸。唯獨這江山之間,除了藍天白云,都是一樣的綠色,浸潤著生命的靈機。于是在不知不識中,便看到了大大的風水二字:風煙俱凈,靜水流深。 走進不遠處的風水博物館,委實看不懂其中的玄機。只是頗有些無端的想:風與水構成了生命的本原,也構成了生存的環(huán)境。水乃生命之源,萬物得陰陽之氣以生。流動不居的風和水,蘊含著生發(fā)之機,隱藏著天人之際的密碼??鬃诱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逼渲械牡览?,并非生活常理可以臆測,而宇宙的無窮奧秘,未必屬于現(xiàn)代科學的法門。所謂江山如畫,豈非人與自然的合諧?天人合一,物我相關,原本彼此關切。據(jù)說閬中便是華胥氏之故國,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畫八卦,便在川中大地。如此說來,黃河流域雖為中州所在,輻輳四方,而中華文化之形成,實來自于四方之交融。孟子說,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中華文化,從誕生的時代開始,便是在相互交融中形成的天下文明。 四川貢院 今天的閬中,僅僅是南充下轄的小縣,這塊風水寶地,在歷史上卻長期作為川北重鎮(zhèn)。清朝初年,成都殘破,還一度成為四川省會,留下了大量遺跡。閬中古城所以名聞天下,自有它地理上的得天獨厚,亦有它的深厚根基,前世今生。四川貢院,當年全川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如今建成了全國少有的省級科舉文化中心之一。貢院豐富的陳列,向后人集中展示了科舉制度及其歷史演進的主要方面。讓后人窺視,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在文化的傳承中獲取功名。 科舉制度,力圖通過公平的考試,將國家政權向國民有序開放,讓天下賢才為國家所用,打通了國家和它的與人民之間的通道,深遠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面貌。一千多年來,在漫長的科舉準備與選拔中,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得到普遍傳播與信仰。于是我們看到,人文的情懷與其富麗的色彩,在古城中無處不在:幾乎每一扇門窗都刻有故事,每一間古宅都寫有詩意??床灰姮F(xiàn)代城市的標語口號和冰冷的法律警示,數(shù)不清的楹聯(lián)書畫,讓人們在書香中浸潤。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精神,滲入到國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這代人,小時候仍然生活在開口罵祖宗、唾斥中華文化的環(huán)境中,科舉也成為一個封建毒害的代名詞??墒?,單純比起文化的發(fā)達,今天我們幾分進步,幾分退步呢?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在于讓人類安身立命,追求人格的圓滿,或如耶教所謂靈魂的救贖。但是,這種人性的終極追求,不是通過對現(xiàn)世的遁逃與懺悔,而是通過科舉取士,培育了中華民族積極用世的人生態(tài)度,挖掘了人性中對人生價值向上的追求:只要努力,便可以出人頭地,便可以活出生命的質量! 惟其如此,在隋唐以來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這項國家大政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直到晚清,科舉制和它所維系的人文精神,在人類科技文明改天換地的巨潮里,黯然退出歷史。然而科學不是一切,人類本身才是本體。做為一項維系政教、關乎人文的基石,誰能真正繼承取代它的作用呢?歷經(jīng)幾十年的建設,學校制度終于得到普及,遍地的文盲幾乎消滅,科學知識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fā)芽,為國家的現(xiàn)代化奠定著基礎??墒?,“有知識無文化”的弊端卻凸顯了出來,社會上、學校內,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取代了當年的郁郁乎文哉的士坤,愈發(fā)的廉恥道喪,人欲橫流。官員選拔的制度,關乎政權的根基,科舉之前有父子相繼的世聊世祿制,有地方推薦的察舉制,分有利弊,貴在當時。然而,當代中國究竟是什么制呢?天下為公難,太子成群易,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盤踞國家公器,宰割公眾利益。我們曾經(jīng)罵臭的科舉制和孔家店,然而在西方文明復興的過程中曾被廣泛借鑒。本土本鄉(xiāng),如何向歷史尋求經(jīng)驗,乃建設現(xiàn)代中國的豐厚資源。 川北道署 走出貢院不遠,是另一處標志古閬中顯赫地位的所在:川北道署,當年整個川北地區(qū)的政治中心。道臺,在清代時通常官居四品,比相當于地級市的知府還要大一級,總之是挺大的官兒。據(jù)說我的外高祖便是大清末期的道臺,只是獲得解放后,作為家族罪證的歷史線索蕩然無存。而今終于一入道臺衙門,領略一下先人的工作環(huán)境。 高大的正堂,凜凜的官威,建筑規(guī)制中透出一種正大之氣,塑透出出一股沉穩(wěn)而昂揚的氣概。嚴格的禮制,體現(xiàn)著一方國家政權的權威。閬中古城經(jīng)過深度開發(fā),幾乎每一個景點都是博物館、歷史陳列館。循著建筑的中軸線,道署的主體建筑次第展開,建筑的規(guī)格藝術我說不上什么名堂,不過每座廳堂上高玄的匾額,則點明了中國式的為官之道和政治智慧:從公生明、廉生威,到清慎勤;高懸在正堂上的,則是處理政務的要訣“清正嚴明”,做到才德兼?zhèn)?。即便退堂后,也要繼續(xù)“思補”,牢記“寬一分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錢。”如此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實現(xiàn)讀書入仕修己安人的儒家信條,當這個官兒,是很難呢?還是很易呢?但為官一任,是用生平所學“振揚風紀”,讓這個社會和諧、充滿陽光,還是“隨其流而揚其波,”甚至“哺其糟而啜其醨,”任世道崩潰?很大程度上,就看這座道署和它的主人們了。正堂的兩旁上手是土地祠,下手是衙神祠,神明就在主政者的身邊,因為神明凝聚的乃是現(xiàn)世的精神:守望這方土地,因為人民都是土地的孩子;守住一個地方官的精神,因為衙神便是出身地方小吏的一代名相——輔佐高帝開辟漢室的蕭何。人是要有精神的,是要由信仰、知敬畏的。神明離人不遠,但在神明面前,我們是如此的卑微。 正堂兩旁各具體職能機構,紛紛開辟成展室,系統(tǒng)介紹了天朝時代的政府體制和政治智慧,尊奉著川北的歷代名宦及顯要政績。為官一任,能否想前賢一樣沒世不忘,看的是自己畢生的修為。 漢桓侯廟 漢朝的桓侯便是張飛。說起閬中誰名氣最大?當然是這位猛張飛;說起閬中哪個地方最有名?當然是張飛廟。張飛可謂無人不曉,劉關張、諸葛亮,一串串三國人物的大名,在儒家文化圈耳熟能詳,永遠沉淀在東方文明的記憶里?!叭搜匀龂嗖趴 保欢袊鴼v史上從來英杰輩出,三國人物的不朽,在于代表了中國精神:崇尚忠義、勇武、智慧,鄙棄奸詐、貪婪、殘暴。一個個三國名人,便是一個個精神的象征。神而明之,可瞻可仰,這就是中國人的神明。 然而,唯獨閬中與漢桓侯淵源最深。在他生前,不僅一路進兵,助先主奪取益州,作為恢復漢室的根據(jù)地,而且在此主政七年。一千七百年來,當?shù)毓倜耱\的奉祀著這位神武剛毅的猛將,他的墓葬便被安置在廟內。望著桓侯熟悉的塑像,千載以下,猶凜凜生威,令人感到力敵萬夫的氣概?!盎⒊剂寄?,”四字足以概括桓侯一生的行能。與民間熟知的那個臉譜化的莽漢不同,桓侯才兼文武,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而且寫著一手好字,這分明是一代俊杰的風采。否則,談何良牧?他的兩位女兒,都成為后主的皇后,也就是泱泱大漢的末代皇后。如果真是這樣傻大黑粗的莽漢,與先主再親近的關系,群玉從中,怎能生出兩位六宮之主? 千百年下來,這早已不重要了,張飛已經(jīng)成為一種精神象征,只是文學作品的刻畫,讓歷史人物容易走進尋常百姓。對桓侯的崇拜,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神明信仰的一部分。世事紛擾,人生多艱,他的神武與忠義,使子民們相信能夠帶來保佑。除了樹碑立傳,神而明之,原來歷史還有另一種寫法:轟轟烈烈又不露生色,融入民族的精神世界中。 夜飲嘉陵江 結束了一日的行程,重新回到嘉陵江畔,斟一壺桂花酒,齒牙生香;賞一江月色,醉眼迷離,隨口吟出了這樣的詩句: 醉吟江畔巴水長,閬苑燈火夜未央。 明月澄懷洪波里,俯掬星漢在身旁。 滕王閣 巴蜀之行最后的行程,原本是打算先回重慶為一日之旅,以便搭乘次日的火車。可是看到指示牌上赫然寫著滕王閣,腳步立即停了下來。看來讀過幾頁書,但是讀的不好: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的開篇便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分明不是在閬中。等頭頂烈日、曬個半死,一步步爬上高聳玉臺山上的滕王閣,才知道來錯了地方,不過也是正宗的滕王閣:巴蜀也有大唐滕王的足跡,也有滕王閣,誰說藩王們不能挪挪地方呢?好在雖沒有王勃的詩篇,一代詩圣的杜工部也曾在此賦詩二首,也算不虛此行。 登高望遠,自是臺閣風味。站在滕王閣上,臨眺嘉陵秀色,既然江山寓目,當然不虛此行。我突然發(fā)現(xiàn),就像一副傳統(tǒng)的山水畫,當古典建筑妝點江山之中,不僅毫無違和之感,往往成為自然畫卷的點晴之筆,讓無聲無臭的大自然,融入了人文的氣息。是傳統(tǒng)建筑用材的天然?還是中國建筑文化中詩性的浸透?倘若是現(xiàn)代氣派的高樓大廈,反倒使得意境全無。天人之間,和諧無間。正是人文精神,構成中華文化的主色調。 天太熱了,實在浪漫不起來,于是躲到玉臺山腰的天門臺,沐浴一會兒蜀江的清風,浸潤一片巴山的翠色,仰觀白云淡淡,俯瞰碧水悠悠。觸目所見,口占一首: 天門臺上天門開,一泓碧江緩緩來。 巴山翠色望不盡,風拂云影入詩懷。 縣文廟 倘若沒有孔子,便沒有了民族的魂魄??鬃由铣腥詠碇腥A文明之成果,集其大成,開啟至道,讓中華文明火盡薪傳,代代相繼。如何對待孔子?這是如何對待中華文化,如何對待自身文明基因的根本態(tài)度。如果上帝死了,西方文明將會怎樣?從文化革命到文化復興,歷史的洪流背道而馳,影響每個人的存在,關乎每個人的靈魂。如何讓人類活的有尊嚴、有品質、有價值?這是人類文明所直面的課題,決定著人類的命運與面貌。從修己安人到修齊治平,孔子的不朽,在于為人類指明了倫常,樹立了典范,告訴人們怎么活著。二千多年來,文廟奉祀著孔子,寄托著生生不息的文化道統(tǒng)。文廟在,則儒風不墜,精神之中心不毀。 在科舉體系中,文廟又承擔起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經(jīng)過童試成為生員的秀才們,將從這里讀書應試,獲取參加科考的資格。從入學到中榜,每個環(huán)節(jié)千軍萬馬,在道德文章中通向遙遠的天庭。其中,各種禮儀、儀式貫穿其間,以人性化的方式,神圣而感性的色彩,表達其中蘊藏的深意和至道,激勵著學子們的精神。譬如,入學時莊重的通過欞星門祭拜孔子,高中狀元后披紅戴花,由天子賜筵曲江。而上至君王,下至疆吏,各級官員都要親自入泮講學,足見歷朝對人才儲備之極端重視。政教相維,密不可分,難怪中華文風之盛,郁郁乎文哉。人才與士風,乃維系世道的根本,而大成殿旁的名宦祀和鄉(xiāng)賢祠,讓功德卓著的本地名宦、先賢,世代享受后人的崇奉。原來,人皆可以為堯舜,可以追求不朽。 文廟的設置,從道統(tǒng)到治統(tǒng),對維系東方世界起著完備的作用,承載著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也許,這些制度太完備、太牢固了,在科技文明的崛起中,我們難以轉型,終成玉碎。整個文化體系的重心,從人文轉向科學,最終由學校制度重建教育系統(tǒng)。這是一段歷史的進程,也是一曲歷史的悲歌。人文與科技,創(chuàng)新與繼承,對人類同樣重要。 錦屏山 閬中最后一站:錦屏山。山不在高,在于清秀,臨流顧盼,風雅自得。譬如屏風,緩緩打開在閬苑古城的對岸。既不逃離紅塵,又不墜落市井,俯瞰江景,遠眺山色,閬苑歷歷,皆在目中。宋武穆王岳飛部將張憲的忠毅,大唐詩圣杜工部的詩情,八仙呂洞賓的仙風,以及閬中特出與中華大地的古典天文研究、春節(jié)文化的起源,棲居在錦屏山的密林中。在畫圣吳道子那里,成為江景絕佳之處。人性的溫度與歷史的厚度,在江山的靈性與多情中得到融合,終于成就了這座低緩的名山。 結語:歸途 自渝歸魯,道經(jīng)楚豫二省,適值華夏腹地,風貌各有不同。自巴渝東行,沿途千山萬壑,若折皺而隆起,連綿不絕,高低不同。然群山深處,時見鄉(xiāng)鎮(zhèn)散布,乃知生齒之繁,遍布九州。及至宜昌,則山勢漸緩,俄而平原舒展,土地盡辟,沃野千里,一望無際。蓋中國地勢,由第二級降至第一級,地形雖殊,然沿江上下,水系發(fā)達,望之千里如碧。嘉陵入于江而有重慶,漢水匯于江而有武漢,交匯之處,皆為重鎮(zhèn)。由漢口折而北上,徑往鄭州,忽過群山橫阻,然不若巴渝之高峻。及穿山越嶺,時入隧道之中。北出山地,則平野廣闊,河南地貌風物,與齊魯不殊。雖不若沿江之溫潤,而滿目青脆,未嘗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