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批語的第一部詩話 北宋歐陽修所著《六一詩話》
中國古代文學批語的第一部詩話是哪部?《六一詩話》作者是宋朝的歐陽修,中華民族最早的詩話,開后代詩歌理論著作新體裁。原書只稱《詩話》,后人稱引時名之為《六一詩話》、《六一居士詩話》、《歐公詩話》、《歐陽永叔詩話》、《歐陽文忠公詩話》等。古代詩論專著,一卷,宋歐陽修撰。作者曾自注:“居士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閑談?!啊读辉娫挕肥俏膶W理論史上以“詩話”為名的第一部著作。下面就跟放肆吧一起具體看看中國古代文學批語的第一部詩話等相關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批語的第一部詩話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吉水(今屬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與晏殊較接近,但也有不同處,如他有述懷、詠史、寫民情風俗之作,題材較晏殊詞廣泛。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有《歐陽文忠公集》。 書籍簡介 《六一詩話》的言說方式正是“泛應曲當”,隨事生說,各則詩話條目之間的排列并沒有固定和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但另一方面,《六一詩話》卻又有其一以貫之的詩學主張。 綜觀《六一詩話》,其基本的邏輯起點就是對于語言與意義的綜合思考。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一、在“意義”方面,歐陽修主張應當事理真實,即所謂“事信”,藝術的真實應當與生活的真實相一致,反對只求好句而不顧事理是否真實可信。如謂:“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袖中諫草朝天去,頭上宮花侍宴歸’,誠佳句也,但進諫必以章疏,無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詩云:‘姑蘇臺下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如賈島《哭僧》云:‘寫留行道影,焚卻坐禪聲’,時謂燒殺活和尚,此尤可笑也。若‘步隨青山影,坐學白骨塔’,‘獨行潭底影,數(shù)息樹邊身’,皆島詩,何精粗頓異也?”作者連舉數(shù)例,說明詩句雖佳,但理有不通;更以賈島優(yōu)劣詩句正反對比,說明事理通達與否正是詩之精粗的一條重要標準。本此觀點,歐陽修于《詩話》中第一則便辨析李方“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樓三度納降王”一聯(lián)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又于第三則討論“賣花擔上看桃李,拍酒樓頭聽管弦”及“正夢寐中行十里,不言語處吃三杯”兩聯(lián),認為“其語雖淺近,皆兩京之實事也”,故有其可取之處。而作為欣賞者,要真正弄懂詩歌所表達的生活真實,也必須弄清詩句中每一詞的具體含義。所以他考證了李白《戲杜甫》中“借問別來太瘦生”之“太瘦生”一詞為語助;而對陶谷“尖檐帽子卑凡廝,短幼靴兒末厥兵”中之“末厥”一詞,王建《霓裳詞》中“聽風聽水作霓裳”之“聽風聽水”一語,以不得其解而深感遺憾,并錄之以俟后來能知者?!读辉娫挕返目甲C字句,實是為了求得事理之通“信”。 二、在“言語”方面,歐陽修主張精工雕琢,反對不加修飾而過于淺俗。其言曰:“圣俞嘗云:詩句義理雖通,語涉淺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贈漁父》一聯(lián)云:‘眼前不見市朝事,耳畔惟聞風水聲’,說者云:‘患肝腎風’。又有詠詩者云:‘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本謂詩之好句難得耳,而說者云:‘此失卻貓兒詩’。人皆以為笑也?!贝穗m為梅圣俞之言,其實也正是歐陽修之意。在他看來,詩句之產(chǎn)生歧義,乃緣于語句淺俗易解,因此詩語得之過易,反致作者本意被人歪曲。關于此點,他還有數(shù)則詩話,復申其旨。如“有祿肥妻子,無恩及吏民”之遭人誤解,蓋因“其語多得于容易”;呂文穆公“挑盡寒燈夢不成”之被胡旦譏為“乃是一渴睡漢耳”,實亦因其出語淺俗。 三、在言與意、事理與好句之間的關系上,歐陽修主張“意新語工”。他引梅圣俞的話說:“詩家雖率(一作主)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薄罢Z工”即指上文所謂用語經(jīng)錘煉后不涉于淺俗,并且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薄耙庑隆笔紫仁侵刚Z意之新,為“前人所未道者”;其次是指語意之深,“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而詩作是否具有“言外之意”,即在于是否“語工”。這樣,“意新語工”便統(tǒng)一起來而落實到詞語的鑄造和組織上。因此,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極為推崇晚唐詩人周樸的“月煅季煉”,杜詩的一字不能移易,趙師民的“詩思尤精”。同時,他也并不反對西昆體詩人的用典,對于由用典而導致“語僻難曉”者,認為只是“學者之弊”而已。 上述三個層面,便是《六一詩話》之內在邏輯的起點,其余都由此推衍而出。由于主張藝術真實應與生活真實相一致,歐陽修因此而認為詩歌可以具有史傳著作的作用,可以使那些史傳不載的人物“得所依托”,而名垂后世。由于主張“意新工”,《六一詩話》便以此為標準,以大量的篇幅來鑒賞品評那些煉意新奇而造語精巧的佳詩好句,屬于此類的共計14則,幾占全書篇幅的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