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草”
“草”在字典中的解釋: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統(tǒng)稱,如常說的青草、野草、茅草;用作飼料、燃料的莖葉,如草料、柴草;漢字的一種書體為草書,如章草、狂草;草稿、草擬說的是打稿子;草率意指粗糙、不仔細…… 古人常以草為物、為景賦詩作詞,抒發(fā)情感。說到“草”,我聯(lián)想起與“草”有關的諸多故事。 兒時放學后,約上鄰居家一幫同齡小孩,挎上草籃,帶上小鍬或彎刀,到江堤上、江灘邊,到田間壩頭、界岸上,打豬草、擒羊草,割的草有青草、水馬蘭、馬齒、蒲公英、“泛米頭”、“八月老”……回家把草料倒進羊窩、豬圈,觀其咀嚼,好像做了一件大善事,滿滿的成就感;特別是羊吃飽,背脊下的肚子膨起來,大人回家一看便知業(yè)績不小,滿滿的自豪感。小小年紀,參與勞作,大人們常夸孩子“有出息”。 初夏時節(jié),田野里紅花草、黃花草(秧草)莖葉肥壯茂盛,花兒怒放色艷,農民們將其收割,放置田間臨時挖就的塘口內,罱上河泥,層層壓堆,促其腐化發(fā)酵成有機肥,為下一季水稻作基肥。這可能就是現(xiàn)時人們常說的“生態(tài)鏈”吧。 麥收后,農民們將最高、最齊、最大的麥草收集起來,請來蓋屋匠,為茅屋鋪設或補蓋麥草屋面。先將麥草反向置于布滿釘子的耙床,剔除、剝離麥莖表層的枯葉,然后將整理后金燦燦的麥草置于屋面,與屋面呈三十度左右的角,一排排、一層層由屋檐向屋脊方向鋪蓋,用木制的撲板壓緊壓實,約一兩天工夫就能完成一個俏昂昂的麥草屋面。它能遮風擋雨,讓屋內冬暖夏涼,看似低矮的草屋,卻是幾千年來老百姓的安身之地、繁衍之所。我們江南這一帶的麥草屋,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逐步被瓦房、樓房所替代。 初冬時節(jié),大人把稻草鍘整齊,暴曬幾個太陽,然后鋪在床板上,當做墊被。人睡在上面軟軟的,還有一種特別的草香味,看似簡陋,但可算是最質樸的享用。還有大人們用蘆葦及稻草編織“茅窩子”算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創(chuàng)意。用布蒙一下“茅窩子”的鞋口,防刮著腳皮,用蘆花墊在鞋底,盡管外形看上去有點粗笨,但它是冬季御寒的寶貝,穿在腳上暖和、輕便、爽快。這些過去式的生活細節(jié),綻放出老百姓靈動的智慧之光。 說“草”,我以真心與“草”對話,以表對“草”的敬意和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