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漢魏洛陽故城
一輪壯美落日映照下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越發(fā)顯出滄桑和神秘,頓時一種蒼涼涌上心頭。立于城墻之上,冷風颯颯,掀起了歷史的書頁。這從遙遠東漢刮來的風,仿佛穿越幽深的歷史隧道,向人們講述著幾千年血與火的悲壯記憶。 這座名城是歷史的饋贈,它賜予人們一雙穿透歲月的眼睛,讓人們看到那些歷經(jīng)風雨狼煙依然深留的痕跡,寬闊的古城垣、高大的靈臺遺址、壯觀的永寧寺塔基……昔日的帝都氣派,在這里依稀可見。 據(jù)史書記載,早在西周時期,這里就已經(jīng)涌現(xiàn)出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城址,“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后去”,至此豎起了巍巍的城墻和堞垛,作為抵御外敵的堡壘和屏障。爾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4個朝代在這里輪番登場。自東漢后的幾個朝代的都城具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加固和改建的。由此看來,這座名城,從營建至北魏亡國,已有近1600年歷史了。 作為我國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曾經(jīng)的宏大城闕、巍峨宮殿,如今早已化為煙云。凝望著古城墻幾千年的歲月,撫摸著剝落的土墻,一段段鮮活的歷史浮現(xiàn)眼前。作為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國都,它的都城史延續(xù)了500多年,是中國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歷經(jīng)風吹雨打,仍掩不住昔日的繁華與氣派。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就都城史而言,漢魏洛陽故城500多年居于全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濃縮了中國歷史的精華。劉秀一統(tǒng)天下在這里定都,北魏孝文帝遷都于此推行改革,一代代風流人物在這里叱咤風云,一幅幅歷史畫卷在這里展開。 杰出的文字學家許慎,在這里撰寫出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歷史學家班固,在這里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巨著《漢書》;思想家王充,在這里著的《論衡》是一部閃耀著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光輝的杰作;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在這里創(chuàng)制“妙盡璇機之正”的“渾天儀”和精巧絕倫的“地動儀”;蔡倫在這里創(chuàng)制“蔡侯紙”;神醫(yī)華佗在此治病救人;“投筆從戎”的班超從這里奉旨出使西域;古代帝王的詔令,從這里傳向四面八方,實現(xiàn)著他們文治武功的夢想;還有“建安七子”“三曹”“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歷代科學泰斗、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光照史冊。 這座千古名城,怎不讓人肅然起敬、感懷萬千!繁華落盡,卻洗不掉曾經(jīng)屬于這里的輝煌。 漢魏洛陽故城與歐洲的古羅馬城遙遙相對,分別為東、西方文明的核心。在漢魏洛陽故城的平面圖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商業(yè)區(qū)所占的面積讓后人可以看出當時的洛陽是何等發(fā)達。從西域到洛陽的商人驟增,他們往返于西域和洛陽之間,不斷地將西域的物品帶到洛陽進行交易,又不斷地將交換來的商品從洛陽帶回西域,于是,此地便成為絲路的東方起點。在那數(shù)百年間,這里各種人才燦若繁星,智慧之花自由綻放,諸多文明成果傳播四方。 這座城也是文化之都,儒學、佛學、玄學在此興起,也在此達到鼎盛。古文經(jīng)學、今文經(jīng)學在城中競相發(fā)展,并確立了儒學在中國的主流地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學勃然而興,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獨特的風景;由于皇帝的重視,佛教在這里獲得高起點,在中國迅速步入坦途。 在這座城里,還完成了兩次統(tǒng)一全國的壯舉,并且醞釀了另一次統(tǒng)一。劉秀坐鎮(zhèn)城中,運籌帷幄,克定天下;司馬氏坐鎮(zhèn)城中,一統(tǒng)三國,建立西晉。而北魏孝文帝在城中主導的民族大融合之旅,為后來的隋唐一統(tǒng)奠定了根基。 這片古老的土地在起起落落間,造就了太學、靈臺、白馬寺、永寧寺、龍門、少林寺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成就了一段永恒的輝煌。 漢魏洛陽故城在經(jīng)歷了文治武功、富貴榮耀、攻戰(zhàn)殺伐,最后“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墻披蒿艾,巷羅荊棘”。今天,我以一個歷史過客的身份感悟這漢魏洛陽故城曾經(jīng)的輝煌,在殘存的輪廓中窺探、守望。 一聲鳴笛,從不遠處的隴海鐵道傳來,喚醒了深思,回眸漢魏洛陽故城,再次走進慢慢歷史長河,沐浴先賢文明的燦爛光輝。 |